祂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ABC

总干事  蔡子钦

 

有一次,一位在大学生当中服事的年轻女传道分享,她曾遇到一个孩子很认真地问可不可以叫她阿姨。“什么?我没那么老好吗?叫我姊!叫阿姨把我叫老了!”那孩子不放弃,苦苦哀求让她成为自己的阿姨。这孩子说他父亲事业在北京,母亲在上海,弟弟在英国。家人对他而言,只有血缘关系而已,而主里的家人比有血缘的家人还要亲。

听到这,我突然鼻酸泛泪……这孩子蒙上帝恩典,成为主里的一家人是何等宝贵的事情。

 

《使徒⾏传》记载了一个初代教会的故事,当时耶路撒冷的教会遭受大逼迫,许多门徒往四处去传福音。腓利便是其中一位,他受到圣灵感召前往旷野。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塞俄比亚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塞俄比亚女王甘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去礼拜。回程中,他坐在车上,正念着以赛亚先知的书。”(《徒》 8:27-28)

圣经描述腓利遇到一位坐在车上,读著以赛亚先知书的埃塞俄比亚人。埃塞俄比亚人是什么人?太监在当时又是怎样的一个角色?

 

C-Community 上帝爱的子民

这位渴求上帝的太监是一位拥有大权,并在女王身边负责管银库的大总管。但,他也是一位随时待命且没有后裔可托付的太监。在宫廷剧中,太监这样一个角色,背后往往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许多穷苦人家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甘愿入宫成为被阉割的一群。这些没有子嗣与家庭的太监,因为不会威胁皇室血统而成为王公贵冑的忠仆首选。这位总管银库的太监,在今天可能就是一国的财政部长,或者是上市公司的财务长。太监在进⼊权利中⼼获得权势与荣华富贵后,内心深处仍有一块无法补⾜……是爱情?是家庭?是后代?都不是。

事实上,他是个什么都无法拥有的人。太监在耶路撒冷,是连圣殿外院都进不去的,只能远远地站着。但这次,他愿意负上长途旅行的代价,千里迢迢到耶路撒冷寻找能填满他⽣命缺憾的东西,他,到底在追寻什么?

现代人到大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奋斗过程格外艰辛。无论是求学或工作,每一个人背后往往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虽然没有像这位太监一样需要阉割掉身体,但为了往上爬,牺牲有时是必须的。这次,我们阉割的是家庭,是健康,还是你自己?

太监与腓利相遇之后不再是孤单一人了。天父是他的父亲,弟兄姊妹成为他的家人,他虽没有儿⼥,后来却成为别人属灵的⽗亲,并把福⾳带到了北非,代代相传。教会因此在那扎根,直到现今!

 

B-Bible 圣经

腓利听了天使的指示,从耶路撒冷南下往迦萨的路上,听到有人在车上念《以赛亚书》53 章,腓利靠近问了⼀个问题:“你所念的,你明⽩吗?”

太监渴慕上帝,但他跟神的话没有“有效的接触”(Effective engagement)。腓利上了车,从这段以赛亚书开始,对太监传讲耶稣的福音。 太监听到耶稣的好消息,豁然开朗,原来⾃⼰所遭遇的抛弃,羞辱,痛苦,耶稣都知道。耶稣受过的伤,让他明白他的盼望是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太监立即欢喜快乐受洗,成为主的儿女!

太监与圣经产生有效接触后,不仅明白而且心里火热,他愿意马上信主受洗。你也看见神话语——圣经的力量吗?

 

A-Areopagus 站在亚略巴古,面对多元世界

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城市,多半汇聚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这样的结构形成了一个当代的多元化社会,体现在语言,文化,饮食,思潮等各个层面的交融和碰撞上。

当年希腊的雅典也是这样的一座大城市。雅典人喜欢聚集,喜欢谈论八卦(《徒》 17:21)。他们主动邀请保罗在亚略巴古公开的讲坛讲耶稣,就是基于想听新奇的事物和八卦。

保罗一上去便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 (《徒》 17:22-23)。

雅典人崇敬神祉,保罗抓住了这特性,用他们的语言来传讲。不同于以往他在犹太会堂使用的模式,保罗从雅典人的生活来阐述耶稣是复活的真神。当时,虽然保罗的听众没有马上信主,甚至讥笑他,但旁边围观的群众却信主了!在亚略巴古的这个情景,是否似曾相识?

今天网路的发达使我们每时每刻接受新的信息,可能是过去时代的成百上千倍。在各个社交媒体上,不同人可以对同一事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过去,可能只是大榕树下喝喝茶谈天说地;现在全世界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汇聚在网上“交换意见” (或对决?吵个不停)。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时代,每个人,包括我们基督徒,在网路上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以各种型式曝光在大众面前。有时候,我们接触 (outreach) 的不一定是跟我们直接对话的对象,很多时候更可能是底下默不作声、默默潜水的围观者!在这多元性公共性更强烈的时代传讲信仰,愿我们像当年站在亚略巴古台阶上的保罗,留心观察,留心聆听,用对方听得懂的方式沟通,跨越鸿沟!

 

结语

回到最开始腓利与太监的故事:

这是⼀个关乎跨⽂化,跨种族,跨阶层的故事,

这是⼀个生命残破的⼈,如何在耶稣里得到圆满的故事,

这是⼀个没有亲人的⼈,如何在耶稣里找到家的故事,

这是⼀个得着神话语,一心相信的故事,

这是一个回应神呼召,起身前往的故事,

这的确是⼀个上帝使⽤祂器⽫的故事!

 

1992 年,苏文峰牧师夫妇看见一片留学和移民的大潮,他们回应神的呼召,起身服事一群海外中国学人的心灵需要,创办《海外校园》杂志。

 

2022 年,[海外校园机构]成立 30年。一路走来,我们看重神的话语,积极推动归纳法查经,在橄榄社区提供问题导向式查经材料,推动圣经故事挖宝,以及福音 DNA 查经,读经营等等,相信“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蒙神的带领跟祝福,机构也从一本杂志发展到布道、培育、造就等多元事工。

 

在[海外校园机构]即将迈向第32年的今天,如同上世纪的那股大浪一般,“润潮”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再次掀起!从学子到润潮,回应这个多变的时代,回应神的呼召,我们看见听见了。您愿意像腓利一样起身回应神,带领更多人成为神的儿女,成为属灵的家人?像苏牧师夫妇一样回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与我们一同帮助更多人找到大浪之中的永恒家乡,生命得到真正属天盼望与喜乐吗?

 

 

[海外校园机构]二〇二三年通讯 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