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
平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春夏交接。当热浪开始滚滚袭来,刚刚结束的高考,对很多孩子来说意味着新的人生起点。令人无奈的是,“高考定终生”的游戏规则,依然让很多父母身陷焦灼。
或许对一些家庭来说,他们看出公立教育的弊端,选择“在家教育”;也有一些父母,选择送孩子去国外。不论出于怎样的考量,所有选择的背后,凝聚著具体的个体对现实的解读,以及对未来的迷惘与期待。
其实,无论是孩子的未来,或是成人的未来,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当歌手张雨生于20世纪80年代唱出《我的未来不是梦》之后,人们经历了太多理想与现实的破碎,于是不再相信梦想,选择更真实地活在当下。但活在当下,并不只是一个潮流的口号,也是一种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反射。
就拿当下比较时兴的“润潮”来说,也是人们理解当下、寻找新的人生可能性的选择。三年疫情划上句号,许多人对置身的故土有太多的反思和不舍,但为了寻找某种更宜居的生活,他们不得不被动地选择离开。当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谓冷暖自知。
正如1992年出生的前媒体人树溪,在他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心路历程中所呈现的那些细微的疼痛和撕扯(https://yzd.oc.org/oc162-12/)。之前在中国做律师的尘土,他在美国西雅图已生活了5年时间。如今是卡车司机的他,回顾一路走来的最大感受,是“新移民体验过的孤独、困惑、语言、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父母亲友的思念、生活习惯等诸多挑战,我们都一样不少地经历著,或许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我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送给读者朋友,对我唯一的信念支持,是对救主耶稣基督的盼望。因此在美国生活遇到困难,也不会失望,因为父的国不在地上。”(https://yzd.oc.org/oc162-28/)
来自中国,已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的孙基立,回顾了“寻找桃花源”“幻梦破碎”的心理情结。她说“我对世界、对人性有了更清醒更丰富的认识……在伊甸园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上帝对人类的爱和祝福,而即使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中,看到圣经中这个美丽的花园,心中就会有安宁。”(https://yzd.oc.org/oc162-08/ )思南赴美28年的喜乐与哀愁(https://yzd.oc.org/oc162-18/)、艾丽思在3次逃离中经历的坎坷与平安(https://yzd.oc.org/oc162-23/)……这些真实的故事,都在讲述个体在具体处境下的挣扎、困境,以及因着信仰而来的盼望和勇气。
诚如现在中国神学研究院任教的潘怡蓉老师在其文章中所说,“无论个体或社会环境处在什么样的转变中,爱神与爱人的总纲是不变。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也可以有丰盛的现在,以感恩的心领受每一天,经历上帝在生活中真实的同在,以祝福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位邻舍,以分享和服务的热忱为他人做点善举,体验上帝在自己脚踏之地上的新机会,展现在这时空自己的丰盛生命。”(https://yzd.oc.org/oc162-04/ )
我们也特别采访了詹梦莉牧师的艺术陪伴事工。3年疫情,她的事工让许多人得到慰藉和帮助。联想到当下许多人想要逃离,她说“能够影响我们的其实不是环境,而是内心有无一个安顿的力量,可以使人超越环境,回到内在那个真正的安息之所。”(https://yzd.oc.org/oc162-34/)
这些和润、逃离有关的文字,都在传递同一个资讯:“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而在此乱世,心灵得以安定的秘诀,始于我们信靠上帝的主权,并愿意让他引领我们的一生。
本期,也穿插著诗歌和艺术作品,盼望您在阅读过程中,心灵有小小的休憩空间。读完后,若您有任何感受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也授权您或您所在的教会列印本刊(或者将PDF档分享转发),与更多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