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装待发的海归――迈向海归时代(苏文峰)

苏文峰

 

编注:近年来渐渐受到教会重视的海归事工,早在2004年,海外校园就已开始,不仅鼓励回国的基督徒海归成立团契,也召开海归事工研讨会共同商讨策略,进而于2009年出版《海归手册》。

 

中国近代史中的海归

1855年(咸丰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归容闳,回到了内忧外患的祖国。这位七岁起在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受传教士薰陶的年轻人,在耶鲁大学接受了现代化及基督教义的训练。容闳回国后致力于洋务运动,并极力倡议清廷公派幼童出国,为中国培育了许多现代化的人才,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的那一年,也是京师大学堂(今北大)倡议创办的这一年,石美玉从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在那之后30年间,正值中国义和团、国民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惊涛骇浪的时期。石美玉决定回国投入医学教育及宣教。她不仅在社会上成为著名的女医生和院长,更在20年代非基运动时期成为女布道家及宣教差会的创办者,为中国教会力挽狂澜。

1927年,宋尚节抛下美国化学博士的奖章,回中国布道。他走遍中国各地及东南亚,注重悔改、认罪的信息。他带动了深入长远的属灵复兴,为抗战前后社会及教会面对的灾难预备了人心。而在宋尚节回国前一年(1926年),出洋勤工俭学的邓小平刚从法国及苏联回归,如陈独秀、周恩来等海归一样,走向另一条改变中国的途径。

 

圣经中的海归

当我回顾中国近代史上这些海归时,不禁想起圣经中也记载了许多改变时代的回归者。从最早的摩西来看:他在米甸旷野“插队落户”40年后,蒙召回归从小生长的埃及。他的时代使命是带领以色列人走向迦南美地,成为有律法有信仰的民族。

再看士师时代的拿俄米,这位在国外家破人亡的老弱妇女,却和媳妇路得因坚贞的信仰,成为那段黑暗时期的明光。

以斯拉和尼希米,这两位被掳归回时期的人物,虽都在外国生长,却回归祖国重建百姓灵性生活和修造城墙,在国家民族残破飘摇时,成为坚强屹立的属灵领袖。

《使徒行传》中的保罗,出现在初期教会已由耶路撒冷外展至撒玛利亚及地中海沿岸的时期。那时教会正由犹太人为主体的,转向多元文化、多语言的国际化群体。保罗那双文化、双语言、罗马籍的身份,正是在那转型期最需要的跨文化宣教人选。

当代的海归

从古今中外这些回归者的实例,相信我们对海归事工的重要性已有清楚共识。当今中国正值经济起飞、国势崛起、急需与世界接轨的阶段,却也面临文化多元、心灵空虚、急需建立价值观的挑战;具有双文化、双语言、高技术的海归群体正是中国极需要的人才。再宏观中国城市教会的兴起、新一代基督徒的培育并普世宣教的使命,基督徒海归均是最合适的人选。

近10年来,中国外出留学及回归的人数均快速增长,据估计,2006年各种形式的中国留学生已超过100万人,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改革开放以来回归人数已近30万人。这群已经推动时代巨轮、并将影响中国前景的海归们,若能在回国前帮助他们清楚重生得救、建立纯正信仰、装备圣经真理、操练事奉恩赐、塑造成熟灵命、端正人格品德、清楚人生使命、联络属灵肢体,他们回国后将在社会和教会中发挥何等的影响力!

目前,已有许多回国的海归在周围的人事环境中作光作塩。他们有些人常聚集查经祷告,有些人融入当地教会,更有许多人在职场、家庭、亲友间以生命的榜样作有声无声的见证。

上帝正在海内外感召许多海归走向这新时代的新祭坛,献祭的人已经整装待发,我们可为他们做什么呢?

                                                     ――20089月海外校园通讯

:[海外校园机构]针对海归事工的需要,已于2009年9月出版《海归手册》,2021年修订后再版(电子版),可上微读书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