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廻音 | 爱学网在柬埔寨(卢洁香)- [海外校园机构]30周年纪念专辑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 – [海外校园机构]30周年纪念专辑2022.07.14

卢洁香

 

我与“海外校园”的情谊有30年了,那是自己信主后第一篇撰写的见证《深情》(原文链接https://yzd.oc.org/oc01-14),被采用刊登在《海外校园》杂志第1期。从此,无论自己灵命高高低低,宣教路上起伏跌宕,都在这里面找到我走过的脚印。“海外校园”不仅见证了我从信主到走上宣教之路的心路历程,更是成为我在柬埔寨宣教服事中的祝福。

 

溪水旁的青草地

在柬埔寨宣教,最困难的事情是不知如何帮助弟兄姊妹在神话语上扎根。教会中的弟兄姊妹多为初信者,对圣经完全不熟悉,而在原居地已信主的弟兄姊妹,属灵生命参差不齐,对圣经的解释五花八门。面对这些需要,宣教士不仅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限制,而且更深知自己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

2018年我因着回北美述职,走进了海外校园办公室,同工们给我介绍“爱学网”整个课程设计、制作及如何使用等过程,使我眼前一亮,如同看见了一片在溪水旁的青草地,心想我们在柬埔寨的弟兄姊妹正需要这样的圣经课程,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这样,“爱学网”走进了柬埔寨。

在课程开始阶段,参加学习的弟兄姊妹不知从何下手,但很快的,他们可以各就各位。一方面是神话语对他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方面是爱学网有专职同工指导和帮助,使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弟兄姊妹透过学习,渐渐在知识和恩典上一同长进。其中年龄最大的学员近70岁,而最年轻的学员20多岁,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圣经上努力学习,追求生命更新与改变。

学习与成长

*谢同学

谢同学从小失去双亲,在一个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生命里堵塞了很多无法排解的人生际遇。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爱学网课程,在“主导文”课程里,如何先求神的国和义给他带来很大的提醒。他开始操练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喊口号的基督徒,而是成为一个听道又行道的主门徒。

他开始留意在行道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与拦阻?如何向神祷告?自己如何改变?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行道?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清楚神的呼召,进一步在加神∙国际使命学院学习跨文化宣教课程,在全时间装备中更好地预备自己成为主所合用的工人。

*黄姊妹

黄姊妹是一位单亲妈妈,婚姻上的失败使她更竭力追求认识神。她是学员里最努力的学生之一,她非常珍惜这一个学习、也是提升生命的机会,认真收看和阅读课程资料,按时完成作业。

她通过“灵命塑造”课程的学习,对活着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认识,更加懂得了要正确处理时间和珍惜生命。她分享道,特别是老师专门用一节课给我们讲了生有时死有时的道理,整个课程把我们带到一个属灵的生命的境界。这个是我们之前没有体会到的。

*王弟兄

王弟兄工作的地方远离市区,他每次来教会聚会,都如长途跋涉一样,需预备一整天时间。自从他参加了爱学班后,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学习圣经模式。

他觉得最大的得益就是,通过老师的分享,对圣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掌握了更多查经方法;弟兄姊妹一起学习圣经比自己一个人读圣经更有兴趣;通过分享也能看到不同的角度对圣经就有不同的得着。

在过去两年中,我们看到王弟兄属灵的生命有明显的改变与成长,圣灵借着神的话语改变更新了他的生命,使他从抽烟喝酒打牌的捆绑中完全释放出来,主亲自带领他常常勇敢传福音,为主作见证。

耕耘与收获

很多时候,不少宣教士在工塲上的软弱往往在于,受环境的影响、限制与我能作什么来证明自己。其实最根本性的问题是,宣教者如何进深认识与经历神话语,如何与弟兄姊妹一起在神话语,在基督里的改变与成长。爱学网根据我们弟兄姊妹的需要组织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圣经课程,及时有效地补了我们的欠缺与不足。

在过去近5年中,我们在教会里推动爱学网事工,有计划地发动弟兄姊妹参加。为了及时了解弟兄姊妹在学习上的需要,我们安排了专职同工负责管理,一方面更有效的跟进学员们的作业进度,同时也能更适切地牧养他们。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4:20)神的道具有爆炸力增长的果效,这是我们今天在宣教工场所竭力的。

教会执事们全部都参加了爱学网课程,同时先后有20多位弟兄姊妹参加学习,70%的学员参加了全年小组长培训。在疫情中,他们学习圣经与传福音的热忱,有增无减,带领了不少慕道朋友来教会,他们在教会各事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也一次次经历了神大有能力话语的见证。

如果说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那么过去30年“海外校园”成为我生命成长中最深交的灵友。她一直陪伴着我,与我一同欢笑一同流泪,接纳我的限制,理解我的软弱,倾听我心语,带我走出一段段坎坷不平的生命历练,也一同在流泪撒种竭力耕耘中欢呼收割。

 

作者为金边基督教会恩典堂宣教士,加神∙国际使命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