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路,新面貌

文/蔡丹牛

五百多年前,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了欧洲第一台铅板活字印刷机。印制的42行本圣经,不仅取代了当时修道士手抄圣经的工作,更让出版速度提高了200倍。这项新科技帮助圣经普及,打破了原本由天主教廷和拉丁文一统天下的状态,更被视为在随后兴起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等运动的关键一步,是西方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转捩点。如果活字印刷机是小步快跑的渐进变革,近代资讯与通信科技的快速发展,则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大迈进”!

信息技术在教育学习领域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1)工具与技术的改变;(2)教学模式的改变;(3)学校形态的改变。

我们将圣经及神学课程e化, 制作成视频、PPT等课件, 可以更容易地再制分享;网路的传递, 实现了远距离教学及突破了城乡资源不均的壁垒。而慕课(MOOC)、翻转式教室等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教室不再是固定的场所,而是一个充满互动, 彼此学习激励的平台。

但这些都还是神学教育的局部变革。面对现今多元化社会带来各种对基督教的猛烈挑战与攻击,以及因应大环境造成的基督教的紧缩,教会纷纷化整为零,分散聚会, 以致于需要更多受过装备的平信徒领袖出来带领,环境造成的需性变革,最终将会带来神学教育形态的改变。

神学教育绝对不是上完某一个课程, 或是拿到一个学位。过去师徒带领的信徒装备,强调的是面对面、长时间生命的磨合与塑造,“面对面”绝对不是表面上的见面而已,而是透过更深层的“天天生活在一起”,生命影响生命,生命碰撞生命。

网路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人的喜、怒、哀、乐,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来。不少深刻的问题与答案,就在网路上“真我”的碰撞下,上帝开始修剪。我们透过网路教学,已经看到不少弟兄姊妹的生命被碰撞,被上帝雕塑的例子。

新的科技不仅仅带来工具与技术的改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也会对教会形态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新变革。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科技在进步,但跟随主耶稣,走十架的道路却是永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