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ABC

總幹事  蔡子欽

 

有一次,一位在大學生當中服事的年輕女傳道分享,她曾遇到一個孩子很認真地問可不可以叫她阿姨。“什麼?我沒那麼老好嗎?叫我姊!叫阿姨把我叫老了!”那孩子不放棄,苦苦哀求讓她成為自己的阿姨。這孩子說他父親事業在北京,母親在上海,弟弟在英國。家人對他而言,只有血緣關係而已,而主裡的家人比有血緣的家人還要親。

聽到這,我突然鼻酸泛淚……這孩子蒙上帝恩典,成為主裡的一家人是何等寶貴的事情。

 

《使徒⾏傳》記載了一個初代教會的故事,當時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大逼迫,許多門徒往四處去傳福音。腓利便是其中一位,他受到聖靈感召前往曠野。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埃塞俄比亞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埃塞俄比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去禮拜。回程中,他坐在車上,正念着以賽亞先知的書。”(《徒》 8:27-28)

聖經描述腓利遇到一位坐在車上,讀著以賽亞先知書的埃塞俄比亞人。埃塞俄比亞人是什麼人?太監在當時又是怎樣的一個角色?

 

C-Community 上帝愛的子民

這位渴求上帝的太監是一位擁有大權,並在女王身邊負責管銀庫的大總管。但,他也是一位隨時待命且沒有後裔可托付的太監。在宮廷劇中,太監這樣一個角色,背後往往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許多窮苦人家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甘願入宮成為被閹割的一群。這些沒有子嗣與家庭的太監,因為不會威脅皇室血統而成為王公貴冑的忠僕首選。這位總管銀庫的太監,在今天可能就是一國的財政部長,或者是上市公司的財務長。太監在進⼊權利中⼼獲得權勢與榮華富貴後,内心深處仍有一塊無法補⾜……是愛情?是家庭?是後代?都不是。

事實上,他是個什麼都無法擁有的人。太監在耶路撒冷,是連聖殿外院都進不去的,只能遠遠地站著。但這次,他願意負上長途旅行的代價,千里迢迢到耶路撒冷尋找能填滿他⽣命缺憾的東西,他,到底在追尋什麼?

現代人到大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奮鬥過程格外艱辛。無論是求學或工作,每一個人背後往往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雖然沒有像這位太監一樣需要閹割掉身體,但為了往上爬,犧牲有時是必須的。這次,我們閹割的是家庭,是健康,還是你自己?

太監與腓利相遇之後不再是孤單一人了。天父是他的父親,弟兄姊妹成為他的家人,他雖沒有兒⼥,後來卻成為別人屬靈的⽗親,並把福⾳帶到了北非,代代相傳。教會因此在那扎根,直到現今!

 

B-Bible 聖經

腓利聽了天使的指示,從耶路撒冷南下往迦薩的路上,聽到有人在車上念《以賽亞書》53 章,腓利靠近問了⼀個問題:“你所念的,你明⽩嗎?”

太監渴慕上帝,但他跟神的話沒有“有效的接觸”(Effective engagement)。腓利上了車,從這段以賽亞書開始,對太監傳講耶穌的福音。 太監聽到耶穌的好消息,豁然開朗,原來⾃⼰所遭遇的拋棄,羞辱,痛苦,耶穌都知道。耶穌受過的傷,讓他明白他的盼望是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太監立即歡喜快樂受洗,成為主的兒女!

太監與聖經產生有效接觸後,不僅明白而且心裡火熱,他願意馬上信主受洗。你也看見神話語——聖經的力量嗎?

 

A-Areopagus 站在亞略巴古,面對多元世界

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城市,多半匯聚著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背景的人。這樣的結構形成了一個當代的多元化社會,體現在語言,文化,飲食,思潮等各個層面的交融和碰撞上。

當年希臘的雅典也是這樣的一座大城市。雅典人喜歡聚集,喜歡談論八卦(《徒》 17:21)。他們主動邀請保羅在亞略巴古公開的講壇講耶穌,就是基於想聽新奇的事物和八卦。

保羅一上去便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著‘未識之神’……” (《徒》 17:22-23)。

雅典人崇敬神祉,保羅抓住了這特性,用他們的語言來傳講。不同於以往他在猶太會堂使用的模式,保羅從雅典人的生活來闡述耶穌是復活的真神。當時,雖然保羅的聽眾沒有馬上信主,甚至譏笑他,但旁邊圍觀的群眾卻信主了!在亞略巴古的這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今天網路的發達使我們每時每刻接受新的信息,可能是過去時代的成百上千倍。在各個社交媒體上,不同人可以對同一事件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過去,可能只是大榕樹下喝喝茶談天說地;現在全世界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匯聚在網上“交換意見” (或對決?吵個不停)。這是一個公共性的時代,每個人,包括我們基督徒,在網路上的言行舉止都會直接以各種型式曝光在大眾面前。有時候,我們接觸 (outreach) 的不一定是跟我們直接對話的對象,很多時候更可能是底下默不作聲、默默潛水的圍觀者!在這多元性公共性更強烈的時代傳講信仰,願我們像當年站在亞略巴古台階上的保羅,留心觀察,留心聆聽,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溝通,跨越鴻溝!

 

結語

回到最開始腓利與太監的故事:

這是⼀個關乎跨⽂化,跨種族,跨階層的故事,

這是⼀個生命殘破的⼈,如何在耶穌裡得到圓滿的故事,

這是⼀個沒有親人的⼈,如何在耶穌裡找到家的故事,

這是⼀個得著神話語,一心相信的故事,

這是一個回應神呼召,起身前往的故事,

這的確是⼀個上帝使⽤祂器⽫的故事!

 

1992 年,蘇文峰牧師夫婦看見一片留學和移民的大潮,他們回應神的呼召,起身服事一群海外中國學人的心靈需要,創辦《海外校園》雜誌。

 

2022 年,[海外校園機構]成立 30年。一路走來,我們看重神的話語,積極推動歸納法查經,在橄欖社區提供問題導向式查經材料,推動聖經故事挖寶,以及福音 DNA 查經,讀經營等等,相信“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蒙神的帶領跟祝福,機構也從一本雜誌發展到佈道、培育、造就等多元事工。

 

在[海外校園機構]即將邁向第32年的今天,如同上世紀的那股大浪一般,“潤潮”在這動蕩不安的環境中再次掀起!從學子到潤潮,回應這個多變的時代,回應神的呼召,我們看見聽見了。您願意像腓利一樣起身回應神,帶領更多人成為神的兒女,成為屬靈的家人?像蘇牧師夫婦一樣回應這個時代的需要,與我們一同幫助更多人找到大浪之中的永恆家鄉,生命得到真正屬天盼望與喜樂嗎?

 

 

[海外校園機構]二〇二三年通訊 網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