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 ——《海外校園》162期與您見面了

親愛的家人:

平安!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春夏交接。當熱浪開始滾滾襲來,剛剛結束的高考,對很多孩子來說意味著新的人生起點。令人無奈的是,“高考定終生”的遊戲規則,依然讓很多父母身陷焦灼。

或許對一些家庭來說,他們看出公立教育的弊端,選擇“在家教育”;也有一些父母,選擇送孩子去國外。不論出於怎樣的考量,所有選擇的背後,凝聚著具體的個體對現實的解讀,以及對未來的迷惘與期待。

其實,無論是孩子的未來,或是成人的未來,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當歌手張雨生於20世紀80年代唱出《我的未來不是夢》之後,人們經歷了太多理想與現實的破碎,於是不再相信夢想,選擇更真實地活在當下。但活在當下,並不只是一個潮流的口號,也是一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的反射。

就拿當下比較時興的“潤潮”來說,也是人們理解當下、尋找新的人生可能性的選擇。三年疫情劃上句號,許多人對置身的故土有太多的反思和不舍,但為了尋找某種更宜居的生活,他們不得不被動地選擇離開。當然,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謂冷暖自知。

 

正如1992年出生的前媒體人樹溪,在他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心路歷程中所呈現的那些細微的疼痛和撕扯(https://yzd.oc.org/oc162-12/)。之前在中國做律師的塵土,他在美國西雅圖已生活了5年時間。如今是卡車司機的他,回顧一路走來的最大感受,是“新移民體驗過的孤獨、困惑、語言、人生意義的思考、對父母親友的思念、生活習慣等諸多挑戰,我們都一樣不少地經歷著,或許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我沒有什麼值得借鑒的經驗送給讀者朋友,對我唯一的信念支持,是對救主耶穌基督的盼望。因此在美國生活遇到困難,也不會失望,因為父的國不在地上。”(https://yzd.oc.org/oc162-28/

來自中國,已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的孫基立,回顧了“尋找桃花源”“幻夢破碎”的心理情結。她說“我對世界、對人性有了更清醒更豐富的認識……在伊甸園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上帝對人類的愛和祝福,而即使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中,看到聖經中這個美麗的花園,心中就會有安寧。”(https://yzd.oc.org/oc162-08/ )思南赴美28年的喜樂與哀愁(https://yzd.oc.org/oc162-18/)、艾麗思在3次逃離中經歷的坎坷與平安(https://yzd.oc.org/oc162-23/)……這些真實的故事,都在講述個體在具體處境下的掙扎、困境,以及因著信仰而來的盼望和勇氣。

誠如現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任教的潘怡蓉老師在其文章中所說,“無論個體或社會環境處在什麼樣的轉變中,愛神與愛人的總綱是不變。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也可以有豐盛的現在,以感恩的心領受每一天,經歷上帝在生活中真實的同在,以祝福的心善待身邊每一位鄰舍,以分享和服務的熱忱為他人做點善舉,體驗上帝在自己腳踏之地上的新機會,展現在這時空自己的豐盛生命。”(https://yzd.oc.org/oc162-04/ )

我們也特別採訪了詹夢莉牧師的藝術陪伴事工。3年疫情,她的事工讓許多人得到慰藉和幫助。聯想到當下許多人想要逃離,她說“能夠影響我們的其實不是環境,而是內心有無一個安頓的力量,可以使人超越環境,回到內在那個真正的安息之所。”(https://yzd.oc.org/oc162-34/

這些和潤、逃離有關的文字,都在傳遞同一個資訊:“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而在此亂世,心靈得以安定的秘訣,始於我們信靠上帝的主權,並願意讓他引領我們的一生。

本期,也穿插著詩歌和藝術作品,盼望您在閱讀過程中,心靈有小小的休憩空間。讀完後,若您有任何感受或建議,歡迎與我們聯繫;也授權您或您所在的教會列印本刊(或者將PDF檔分享轉發),與更多朋友分享。

線上閱讀>> | 下載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