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
兒子5歲那年,我們開始嘗試在家教育。目標達成了一半,完成了在家,但基本沒顧上教育。其中有一些原因,一是妹妹的出生打亂了原來的計劃;二是個人太過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幫著孩子梳理和落實學習計劃。
在整個過程中,我有時焦慮,有時非常焦慮。除了學習內容沒有按著計劃執行,最讓我不能容忍的,是兒子消極抵抗的學習態度和時間觀念的缺乏。學習起來慢慢吞吞,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卻一點不落下。縱觀他這幾年的綜合表現,我得到一個很“沉重”的結論:唉,他是個普通的孩子。
自己是個普通人
這個結論之所以沉重,並非是真的這個時候才發現,應該說是自己慢慢接受這個早有的結論而已。但這個早有的結論裡,埋藏了自己成長之路的“心酸”。這條心酸之路是先無奈地接受了自己是個普通人,又把“天才”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最後在孩子身上看到和自己一樣普通的過程。
我小時候一直覺得自己挺厲害,至少是個半天才級小孩。小學時,自己的作文被老師拿到很多年級去讀。我立志寫一本震驚中外的奇書,自己整了好幾個本子學著寫詩,現在看來大多是一些無病呻吟、詞不達意的東西。後來去了縣城讀書,當看到書店裡的圖書以及花鳥市場裡的盜版書籍時,才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這麼多書,我的寫作水準比地攤文學都差一截。
除了寫作文,小時候,我還覺得自己應該是個曠世的武學奇才,骨骼清奇,天賦異稟。我偷偷借過很多武林秘笈,曾對著大樹和牆壁練習過拳頭。後來在和比我小2歲的小夥伴切磋武藝的時候,被他的利器打破了頭。我一邊用手捂頭一邊哭著去醫院包紮,從此就斷了繼續習武的念想。
再後來,凡認為自己得意的地方或東西,很快就會發現被其他人瞬間碾壓。很多你嘔心瀝血搞出來的東西,別人順手就可以拈來。這種挫敗、無奈感正如知乎上一個回答:“一個人的智商高有多可怕?答:我考98分是因為只有98分的水準,他考100分是因為只有100分。”
於是,我幾乎斷了所有自己很厲害的念想,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孩子是個普通人
雖然承認自己的平凡,但總有點不甘心。我把不平凡的理想,很快轉嫁給了孩子。胎教聽最古典的聖樂,讀最純正的聖經故事。在禱告中,求神把這個未曾謀面的孩子,創造得至少比老爸強一點點。
當我在產房外焦急踱著步子、搓著雙手的時候,我向上帝禱告說,只要孩子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樣就好了,順利出生。不要少根手指頭,也不要多根腳趾頭,就可以了。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那個“不甘心”的慾望再次被激發出來:孩子要比別人胖一點、乖一點,比別人早幾天笑,早幾個月說話,早一點長出牙,早一點會走路。這個過程伴隨著他與同齡人時而快時而慢的比較中,我的心情也隨著變化波折。
嬰幼兒的階段一過,我就開始看他在哪個方面有什麼特別的“恩賜”,看他是否可以超越我這個平凡的老爸。我們嘗試著讓他接觸音樂,哎呦,節奏感一般;學習認字,哎呦,教了半個月,之前認識的字也都一起忘記了;學習美術,哎呦,顏色塗得都一般;我不但沒有在他身上發現天才的跡象,甚至心裡暗想,唉,很多時候還不如我小時候。我不知道,當初我的老爸對我是不是有這種感受。這是一種你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孩子對你恨爹不富商的感受。
這個過程,心裡難免有些失落,因為天才的願景終究在我們父子身上如黃粱一夢,夢醒了,在我一介凡夫俗子之外,又多了一個而已。
回到福音的身份中
在我看來,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確認孩子是一個普通人的過程。可謂,希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
不過,人的失望中,卻有著上帝帶來的盼望所在。上帝讓我看到,很多時候,我以“為了孩子”的名義傷害了孩子,其初衷是“訓練孩子成為優秀的人”,結果自己卻失落了。
當我重新不斷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失望的過程,其實一直是自我掌權,僭越上帝恩典的過程。雖然知道孩子是上帝所賜的產業,我只不過是孩子的“管家”,但我無時無刻不想成為他的主人,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是我想掌管自己的人生。
活在自己的掌管中,就是一個不斷製造偶像、自我崇拜的過程。因著一點進步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會因著一點挫敗,垂頭喪氣,痛不欲生。大衛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篇》16:4)真是一語道破!
上帝讓我看到,我首先需要靠福音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這問題就是自己的身份。那個妄自尊大的天才身份,那個失落的不甘心的凡人身份,我總是活在比較中,在不停的比較中,來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我也總是活在一種想“靠自我稱義”的狂妄中。
在我的內心深處,總是認為自己做一點什麼,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讓自己有身份。而當福音越發逼近我時,福音讓我看到,我真正的價值和身份,不是我做了什麼,而是基督做了什麼。基督的福音關乎的是我在基督裡之所是,而不是我為基督做了什麼事情。
正如保羅‧區普在《養兒育女》中所言:“在養兒育女之先,父母必須解決兩個終極問題,即‘我是誰’、‘我人生的終極意義和目的是什麼’。只有在基督裡,確信我們的身份由基督所定義,而我們人生的意義被十字架和空墳墓所賦予——我們才不會死盯著兒女的成功、關心他們的成就、迫不及待掌控他們的人生、著眼他們的行為而非內心,或者把他們的一切好壞都歸因於父母的成就或問題。”
這個期間,約翰‧派博牧師的一篇小文,也給了我很多提醒。他在《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中寫道:“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參《約翰福音》21:18-22)耶穌的這句回答給了我極大的喜樂。耶穌不是靠我與別人相比的結果來評判我。我不用去和傳道人比,不用去和別的教會比,不用去和別人的事工比。別人不是標準。耶穌為我預備了我要做的工,也預備了你要做的工。
耶穌為我要做的工賜下了恩典。我難道不是靠這恩典才做成他的工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耶穌這句強硬的回答帶來何等大的自由!今天,耶穌對所有在與人比較中庸人自擾的人說‘與你何干?跟從我吧!’——願耶穌的話釋放你,激勵你前行。”
在不斷回到福音中確認自己是誰,是自己經歷在福音中破碎、重整,不斷迴圈的過程,一夜有哭泣,早晨必有歡呼,只是有時這個歡呼來得遲一點。
原來,他也很獨特
凱勒牧師在《加拉太書點燃福音的爆炸力》中說:“神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用而愛我們,神愛我們就只因為他愛我們。只有在這種愛裡,我們才能安心,因為這是我們唯一不會失去的愛,也就是恩典。”當福音的光先照進我心中的幽暗時,我在基督的恩典中學習接納自己,不再盲目地糾結於天才與普通人之間的差異;當我開始嘗試透過基督的福音看自己和孩子時,我開始慢慢欣賞這個普通的孩子。
在他身上,我看到他是上帝獨特的創造。相貌中有媽媽的優點,氣質又有些像我。在稍內向憂鬱的眼神裡,也常有熱情。性格有時慢熱一些,但對人細心而忠誠。他特別有愛心地照顧自己的小妹妹,每次被妹妹拉住頭髮,連我都看不下去的時候,他仍然樂呵呵地笑。
他在教會背經的時候,背誦了《羅馬書》第5章整整一篇,這讓我不由得刮目相看。因為我最近也才開始背誦。當我不再強迫他認字的時候,他每天自己邊聽故事邊看書,後來自己就可以把整本書讀出來……
在福音的光中,我們夫妻也願意放下那種手握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的父母式驕傲,開始嘗試在恩典中去養育孩子。當我們更多地關注他的內心時,更多地去接納他、愛他時,會看到他很多積極的轉變。當然,這個過程仍然漫長和異常艱辛,但期間也交織著我們自己的改變。我們都需要不斷地回到福音中確認自己的身份,又在福音中確認別人的身份。
今年,兒子6歲半了,因為掉牙,說話跑風,說起話來變得小心翼翼,非常可愛。
是的,在我看來,養育孩子是一個確認孩子不過是個普通人的過程,也是不斷放下自己對孩子的掌控和過高期待的過程。但同時,在福音裡,養育孩子又是一個看到上帝所創造的孩子多麼獨特的過程。在普通與獨特中,有眼淚,有歡笑,我們也和孩子一起慢慢學著長大。
作者現居南京。
本文原刊於《海外校園》143期,2018年,原文鏈接https://yzd.oc.org/oc1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