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園與我 | 遠山近樹處處恩(吳蔓玲)-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 –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2022.06.09

吳蔓玲

 

過去30年,天父透過[海外校園機構]祝福了全球華人。在歡慶她30週年之際,住在加東一角的我,儘管看不到她祝福華人的眾山全貌,但就自己的“近樹”經歷,內心充滿了對天父的感恩。

 

緊跟主的腳步,與時俱進

[海外校園機構]最令我敬佩的是她跟隨主的腳步,按華人所需,與時俱進。先是因應海外慕道友和初信者的屬靈需要,《海外校園》雜誌的出刊,自然而然成為慕道者和初信者的屬靈良伴,更是多年來介紹信仰給親朋好友的伴手禮。

而後,因應海外信徒靈命成長的需求,又適時出版《海外校園進深特刊》(《舉目雜誌》前身),不僅領人更深入地認識信仰,提供生活見證分享,並且探討時事議題,建立國度價值觀,落實信仰於生活中。

[海外校園機構]還舉辦小組查經和靈命塑造等培訓營,幫助信徒生命成長和品格養成。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又應時推展網絡事工,並且推出“建造教會領袖”訓練工具、電子書刊、網站、微信平台等,發展新媒體事工生態,提供網路培訓資源。

我只是約略提及自己所見,並不完全;而如此多樣性地按時分糧,廣傳基督,實在需要眾多資源,包括各方人才的共襄盛舉,才能成事。這是惟獨神才能夠成就的事工,是神自己帶人來,是神自己叫人成長,是神自己提供所需的一切資源。在為[海外校園機構]讚美感恩之際,不可抺滅她背後許多人的犧牲奉獻和忠心服事,所結出的果子相信早已記錄在主的冊子裡。而我只能就著多年來天父透過[海外校園機構]對我的祝福,略述自己小小的“近樹”經歷,以茲感恩。

文字服事的啓蒙

當年一股腦兒躍入文字事奉的我,對文字服事的本質懵懵懂懂,但就在一次[海外校園機構]主辦的作者營中,蘇文峰牧師言簡意賅地指出,文字服事就是要“文以載道”,啓發我原來這“道”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儘管文章不見得明白指出神,但文章分享的焦點永遠是神自己。

如何在文字服事中落實“文以載道”?當時我毫無概念,也不曉得從何著手。回想初入文字服事時,自己常把每期《海外校園》和《舉目》的徵稿命題作為練筆、磨筆的好機會。如今才恍然大悟在那些年日當中,天父透過徵稿命題,拓展我關心社會和教會議題的觸角,再加上閱讀其他作者們對議題的分享,觸發我對議題有更深入的信仰反思,從中培養對時事和生活的觀察力,忖量當前天父要我傳達的信息,禱告尋求並默想這些議題背後的聖經真理。[海外校園機構]不僅提供文字服事操練園地,也可說是我文字服事的啓蒙老師之一。

 

生命底蘊的培育

[海外校園機構]的服事,不僅止於透過紙媒引領華人歸主,更是不遺餘力塑造信徒靈命。幾次參加[海外校園機構]的靈命塑造培訓營,叫我受惠良多。容我列舉幾件深刻的經歷和學習。

首先是在營會中學習操練“勇敢面對真我”,促使我面對喪父之痛。父親是在睡夢中突逝的,而我當時在美國就學。記得自己躲在避靜營地一角,淚灑滿面向天父訴說10年來喪父的傷痛和未向父親告別的遺憾,並傾吐對父親的思念。這次經歷釋放了我面對返鄉探親的情怯,也醫治我10年來一哭就頭痛欲裂的挾制。

牧長們還教導要常作靈性庫存檢查(spiritual inventory check)。這份學習開啓我在天父的光和恩典之下,漸漸地進入蒙福的悔改生活方式(the life style of repentance),追求保有與主的和諧關係。每次痛心悔改都是回轉蒙恩、捆綁得釋放、更親近主的契機。

除此,營會中有一位牧者曾給我叫我受益一生的個人建言:活在當下。這句話一針見血,揭露我生命中一大盲點。我才意識到自己一直活在計劃未來當中,為明日而活,甚至以自己高效率、日日達標引以為傲,從而經常錯失活在當下的美好;並且人也為著要達成所設定目標,往往情緒緊張,少有喜樂。

“活在當下”的揭露,促使我面對自己“八爪魚”式的生活惡習,當然,生命積習的改變鮮少是一蹴而就,往往是一再回轉,直到完全轉化。在軟弱的“我願意”回應中,靠著神的恩典一再回轉,“活在當下”的生命建言,逐漸落實在生活中。

如此靈命塑造的培訓,加厚了與會者的生命底蘊,從日常生活中活出“道”。[海外校園機構]栽種和澆灌了,而天父使之生長。我不過是眾多受惠者之一。

文字能力的增進

對文字事奉者,除了聖靈,最好的文字老師和朋友該是編輯。他們所提供的建議,能幫助作者從客觀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文章,有時候更像是觸媒,拓寬作者的眼界。不但如此,我也常透過比對刊出文章和原稿,向編輯們學習如何駕馭文字。感謝天父在文字事奉上,讓我與好幾位編輯成為主裡的好朋友,蘇師母期英姐就是其中一位。

記得有一回期英姐告訴我,我過去寫的稿子常有“說教”的意味。期英姐說得客氣,用“過去”形容,但我心知天父透過她來指正我。在主的光中,我漸漸意識到這是出自心的問題,不要以為天下不知惟我知,殊不知主在人心中作工,寫作不過是天父賜恩給作者傳達祂的心意,而祂也同樣把祂的心意放在讀者心中,產生共鳴。一切都是恩典。

2006年,因著遂特(Leonard Sweet)大力指出後現代的人喜愛讀故事,不愛聽道理(註1),喚起我內心的激情,想學寫故事。我寫了幾篇給期英姐看,她建議不能只寫故事,要在文末點出故事的精意。我心裡千百個不同意,執意以為最好讓讀者們自行體會故事,不該為讀者下指導棋。這回的“牛”脾氣,花了我幾年的摸索,才體認期英姐的建議是對的,為後現代人說故事,而在文末點出信息精意,有畫龍點睛之妙。輕嘆要是早點接納她的建議,就好了!

 

文字事奉的動力——單純的愛

與蘇牧師接觸不多,但他宅心仁厚、寬以待人的特質是顯而易見的。每次遇見他,多半見他帶著微笑聆聽眾人談天說地。有一次私下閒聊,他順口提到自己曾為了幫助一位憂鬱症的姐妹,每天錄一段話給她,鼓勵她。當時他輕描淡寫略述,但他的“每天”大力震撼我。蘇牧師服事繁忙,可想而知,居然如此用心關懷一位患難中姐妹的需要。

不禁聨想到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曾說:“不見得人人可以做大事,但我們可以用大愛來做小事情。”(註2),也想到海蒂貝克(Heidi Baker)常說自己的服事是從一次愛一個孩子開始的。我領悟到藴藏在蘇牧師內心深處服事的動力,正是對主單純的愛;而這份愛叫他不迷失在繁重事工服事當中,能切實愛人。

在服事的生涯中,要一直保持對主單純的愛,絕非易事。17世紀巴黎修道院隱修士勞倫斯弟兄曾說自己花了10年的時間,才做到凡事都是因愛而做(註3)。許多屬靈偉人能至死忠心的秘訣,正是他們對神對人持守著單純的愛。

這些年來,蘇牧師那番輕描淡寫的隨口說說,一直深印我的心,激勵我“單純去愛”是做任何事的唯一動機。

 

讓最愛的祂居首位

曾有一段時間,我在服事中向主愛的專注逐漸變淡,應天父的要求“安息”了一年。之後,天父說未來的翻譯服事必須沒有交稿截止期,好叫我能夠每天以親近祂為首要目標,不再受進度的追逐。就我當時的屬靈情況,主這項的要求是十分合理的,但我心想這怎麼可能?所有的譯事都要簽約,有截稿期。

沒想到不久居然接到期英姐的邀約,參與海外校園“建造教會領袖”訓練工具的部分翻譯事工。期英姐在電話中說得很清楚,沒有截稿期;而我在電話那一頭驚嘆天父奇妙的安排和憐憫,給我機會能夠學習真實服事祂,但同時也驚訝海外校園怎麼那麼放心,不給我截止日期!

透過這段翻譯期,天父幫助我在生活中操練回轉歸向祂。更出乎我意料的是,透過參與“建造教會領袖”訓練工具的譯事,自己也得了“建造”。“建造教會領袖”的作者都是一時之選,他們苦口婆心對自己擅長的議題提出深度分享,並且拓展讀者對教會眾議題的思考深度,真是屬靈大補帖!其中許多作者們筆尖每每吐露對天父家的愛,使我驚覺自己因著教會裡林林總總的問題,已經不知不覺中心變得冷漠。還記得翻譯其中幾篇文章時,我邊譯邊認罪悔改,而滿有恩典的天父也把對神天父家的愛緩緩流入我悔改的心田。

倪柘聲曾說:“神注重我們所是的,過於我們所作的。真實的工作,乃是生命的流露。算得數的事奉總是基督的活出,將自己獻給神,不是為神作工,乃是讓神作工。凡不讓神作工的,就不能為神作工。”回顧過去,天父透過[海外校園機構]在我身上最大的祝福正是多方幫助我生命更新,並活出基督的生命。我不過是[海外校園機構]服事的眾多受惠者之一。

為此我滿心感恩,求天父繼續祝福[海外校園機構]以及所有的華人基督徒文字工作者,賜予以薩迦支派的恩膏,通達時務,掌握時代脈動,在這兩極常態化、謊言充斥的世界,持守對主單純的愛,為主揚起真理的旗幟,並堅立祂所深愛、為之捨命的華人,活出基督榮美的生命,擴展神的國度。禱告奉主耶穌寶貴聖名祈求,阿們!

 

註:

1. 遂特(Leonard Sweet),《鴿子型教會》(Soul Tsunami)校園出版,2007年。

2. “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3. 勞倫斯弟兄去世後,有人把他的分享,集結成書《與神同在》(16封信和4次談話),許多聖徒像約翰衛斯理和陶恕牧師等,都推薦這本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