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园》――恩典的管道
滕近辉
《海外校园》,对我来说,是极少数我每期必定详阅的刊物之一。在每期里面,都读到不少活生生的对基督信仰的心路历程,充份彰显基督生命的大能,全无八股味道,而是真实人生经历的活泼见证。我不是刻意的要去读,而是被吸引著读下去──由首页到末页。
在另一方面,该刊也提出在科学范围内,一些与基督教信仰有关问题的讨论,介绍了值得注意的论据,引起严肃的思考与分辨。
我由衷的向《海外校园》表达深深的欣赏,及对父神的感恩。
本文原刊于《海外校园》55期,2002年,原文链接http://ocfuyin.org/oc55-37。
编注:滕近辉牧师是华人教会极受敬重的资深牧者,神学教育家,曾任宣道会聨会主席,建道神学院院长等职,2013年12月19日安息主懐。
无远弗届
柏有成
[海外校园机构]即将30岁了!向神感恩。我是《海外校园》的忠实读者,至今仍保留了早期《海外校园》的印刷版。记得当年我在加州圣地雅歌沙克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就经常影印《海外校园》的文章与慕道朋友们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之一,就是段永辉弟兄撰写的《禘与禋祀》(注:《海外校园》第6期,原文链接http://ocfuyin.org/oc06-18),文中引用中国古典文献并参照圣经,来阐述中国人所不认识的那位上帝。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神似《使徒行传》17章,保罗在雅典引用希腊文化的经典来宣讲福音,带领雅典人认识这位“未识之神”。
近年来我在华人学生学者的福音营会中宣讲基督,也经常引用苏文峰牧师在1994年12月所撰写的《独特的基督》(注:《海外校园》第8期,原文链接http://ocfuyin.org/oc08-16),这是另外一篇好文。苏文峰牧师在这篇文章中以朴实的笔蕴,将独特的基督娓娓道来,文章中引用历史学家Herbert George Wells对于耶基督的观点,发人深省。
苏文峰牧师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引用林语堂先生的信仰心路历程,更是掷地有声。因为1989年我在康乃尔大学读书时,当时是一名心高气傲的慕道友(其实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爱慕真道,是校园查经班的同学们擡举我了),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而自豪。于是当年查经班的学生主席就推荐我阅读林语堂先生的《信仰之旅》,这本书带入了日后福音在我心中发芽的契机。
所以,每次读到苏文峰牧师的这篇文章,心中总是一股暖流,知道这是神的恩典,而文字的影响力是如此的无远弗届,诚如《海外校园》所强调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之以灵”,这是每位基督徒作家应当遵循的典范。愿神继续使用[海外校园机构]以文字来忠实地宣讲耶稣基督的福音,祝海外皆弟兄,校园即国度!
作者现为基督使者恊会会长。
我生命中的天使
小刚
不知为什么一想到苏文峰牧师和师母,我会有流泪的感觉,他们是天使,虽然30年间我们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我还保留着将近30年前苏牧师师母给我的亲笔信,那时刚刚来美、刚刚信主,我在餐馆打工,还在和耶稣初恋。我每天会将一叠菜单上油腻腻的小抄带回家,然后就变成了一篇一篇文章。苏牧师曾经这样夸我“您的作品体会极深刻,对信主的描述迥然与凡俗不同,是极佳的作品。”我当时有点飘飘然。想不到10年后“海外校园”为我出了一本小书《心里揣著一团火》,把与主初恋的情书统统都收集在了里面,苏牧师为之写了序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看当初自己写的东西还会哭。
信主半年我就奉献自己,苏牧师师母鼓励我读神学,默默地帮助我申请奖学金,有些事情太过“超然”直到今天都是一个谜。我也不想多问,知道是神感动他们就好了。后来当我妻子梅影也献身,成为我的同窗时,苏师母特别来信,以自己跟随苏牧师传道的经历,鼓励梅影不要惧怕,以神的信实为粮。并说她的父母也曾经担忧反对,后来却为他们能一起走上服事主的道路感到骄傲。
还记得在一次聚会中,苏师母告诉梅影,为编辑《海外校园》杂志,他们苦于不甚了解中国留学生、学人的成长经历,苏牧师特地花了许多时间去看大陆出的书籍和电视剧。我们从来就知道自己是被宠爱的。
拓荒牧会3年后苏牧师就组织按牧团为我按牧,还出钱为我预备牧师袍。当牧长们把牧师袍披在我身上时,我不禁想到了以利亚的外衣。
记得那年应聘印城华人教会,时间差不多拖了一年,最后教会提出还需要一位当年为我按立的牧师,再写一封邮寄的推荐信。都整整15年了,按牧团中有的牧师已经被主接去。然而苏牧师接到我的电话一口答应,其实他第二天就要远行去海外,还急着为我写信赶邮局。
牧会很忙,但“海外校园”的邀稿我从不推托。对我来说,《海外校园》不只是一份杂志,苏牧师师母也不只是一位传道人,他们是神安排在我们生命中的天使!
作者为印城华人教会主领牧师。
编注:《心里揣著一团火》欢迎向[海外校园机构]订购,电话:310-328-8200,电邮:order@o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