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校园与我- [海外校园机构]30周年纪念专辑

礼品的包装纸

90年代中刚信主时,苦于读经无趣常当它是催眠术(求神怜悯),但喜欢看《海外校园》及后来的《举目》杂志。我算是较早受惠得益的北美华人之一,不但自己一期不漏地看,并转送国内外的同学家人朋友邻居。

有几次得知苏牧师来多伦多办圣经讲座培训,那时我还不太敢开高速公路,但我单程花上2小时都觉得特值。当时被人形容“别人信了洋教脸都严肃得很,你怎么快乐得像小鸟似的”……

粗算一下仅我直接的关系圈,就不下上百位信主了!《海外校园》好似礼品的包装纸,吸引而且帮助别人打开“救恩的礼盒”。几笔顺手人情藉同工辛勤的耕耘获取了丰硕,感恩奇妙天意。

2014年后,苏牧师及「海外校园机构」同工,对日本华人宣教事工的特别惠顾和帮助,等等实在不及细数。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小事是,在东京JCC的一次培训,快结束前苏牧师缓缓拿起一张小纸条说:“……是期英师母刚才递上来的。说我前面引用的一段经文出处错了……”苏牧师诚恳微笑着抱歉并更正了。他俩的生命令人起敬。

身为资深的牧者,时间于他何等宝贵,苏牧师却常会回应我们的感恩代祷信,流露出真诚的关爱并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感恩代祷家书。……期待再相见!

                                            ――加拿大 一位曾在日本宣教的师母

宋斦贤摄影

启蒙读物

我出生在中国大陆,上世纪90年代出国到了海外。因为有人带我去了教会,开始接触到了基督教。那时候我对主耶稣、对教会、对基督教完全不了解,教会当时送给我一些《海外校园》杂志。

《海外校园》成为我的启蒙读物。

当时杂志里常有一些从大陆出国留学的弟兄姊妹写的信主见证或信主的心路历程,那对我帮助很大。因为我过去接受的教育,使我在理智上很难相信有神,但我灵魂深处,又觉得冥冥之中有神。所以《海外校园》里的那些文章,帮助我反思了很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认知。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弟兄姊妹的见证,使那时的我逐渐认识到科学与信仰并不是矛盾的,信仰不是科学的阻挡者,而是引导帮助者。

可以说,《海外校园》杂志是我的一位启蒙老师,是引领我走上信仰之路的带领者之一。为此我深深地感谢主让我读到这个杂志。我也非常感谢《海外校园》杂志同工们的付出。愿主祝福他们!

                                                             ――日本  彩虹

陪伴

欣闻《海外校园》创刊30周年,从心里祝贺。

有一段时间没读《海外校园》了,但想起这份杂志心里就非常感恩,因为在我信仰旅程的最初阶段,有《海外校园》的陪伴。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海外校园》,是在东京的“异乡人之家”。当时我从上海到日本东京不久,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几个朋友,感觉孤单,人生徬徨。正好有朋友介绍了当时在东京练马的“异乡人之家”,由宋牧师师母带领,从此开始了我的信仰旅程。

“异乡人之家”像一个温暖的小家,聚集了很多大陆和台湾来的留学生。我开始去参加聚会,认识朋友,但当时对信仰还是若即若离,也不固定去聚会。有一天聚会后,宋牧师拿给我几本《海外校园》杂志,让我有空可以看看。

我拿回住处有意无意地翻了一下,发现内容清新健康,与我在大陆时所喜欢的一些书类不一样。只是那时忙于打工求学,没有很认真地读。读过的内容中现在仍印象较深的是由远志明写的《失了大地,得了天空》,这也许有点名人效应,但我想更多的是,同样的大陆背景,同样的六四后出国,同样的无神论教育……

这类的见证对于像我这样正在寻求真理的人有一定的冲击力,让我开始认真思考神的真实,神的爱等等。因为有了《海外校园》在手边,休息时常会翻一下,有的主题挺吸引我的,特别是一些感人的信主见证,使我的心开始柔软,被主爱感动。而同时在“异乡人之家”受到的各种关怀,让我感到被爱被关心。

现在想来,神真是爱我,祂用各种方法来找我,爱我,让我明白祂的爱。就这样一点一点,我开始敞开心门,开始祷告,后来决志受洗。有一天,在“异乡人之家”新年特会上,第一次清楚看到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句话,开始祷告愿一辈子全心跟随主。

信主将近30年了,一路走来,实在感恩主的爱长阔高深,主的爱从不离开。信主真好。

再次感恩在我最初的信仰旅程上,有《海外校园》陪伴。

这几天上网看了一点新版《海外校园》,内容挺应景的,但字里行间依然散发著真理的清香,传播著美好的福音。

祝愿《海外校园》再接再厉,继续祝福海外华人。

                                                      ――日本   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