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舉目
谈妮
近20年來,《舉目》孜孜不倦地供應華人教會易於使用、與屬靈生命成長相關的原創文章,從探討教義、見證信仰、開拓視野、對話時代……到反思海歸、新一代的流失。
每一篇文章,都經過嚴謹的編輯過程。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獨特的風格,為了保持文章原貌,有的文章從約稿到完成,甚至需要幾年時間去關注、記錄,其間經過編輯與作者多次溝通,才能促成作者提筆撰寫。稿件收到後,又經過團隊審稿、登記、作者授權、文章作格式,再交予專人改稿,再經編輯仔細斟酌修改、加編註……反覆討論、修改才能完成。
2016年10月13日出版的《不再孤獨——戒掉色情癮(麻雀)》,觸及了網絡時代的三痛:上癮、色情與憂鬱症。這篇文章不僅見證了個人、夫妻、教會,在不可能任務上以成熟的生命來榮耀上帝,更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經驗與策略。
文章的產生,是始自編輯對作者數年自然的關懷,更是因為作者可嘉的勇氣。由於憂鬱體質與病史,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回首不堪的過去,是相當艱難且具高風險的。作者夫婦掙扎了一、兩年,經過禱告、討論,與編輯來回交流……用英文列下大綱,通過後再用中文試寫一段,經編輯評論後,才著手寫全文。
由於內容敏感,所以每次編輯修改後都再交作者過目,討論若干細節……來往數回後終於定稿,作校對、找圖片,排期發稿。出版後除了正式通知外,編輯還主動聯絡作者,告知反饋,以肯定作者的努力,並增加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
從文章形成到出版,編輯團隊都是幕後默默的運營者,就是為了成全、造就教會。
這正符合使徒保羅的勉勵:“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15:1-2)
《舉目》,確實是一個值得長期參與的服事平台,願您一同舉目。
◆誠如讀者留言,這些都是“深入淺出、時常閱讀,更能幫助思考基督徒的自我存在價值”的好文章:
- 四次大公會議時四大教會的現況(賀宗寧)
- 在上帝之外,謙卑是拒絕存在的(周學信)
- 老婆堅持不讓我去教會,怎麼辦?(符鏑)
- 我怎麼就信歪了呢?(無忌)
- 到底應該如何奉獻?(樓健)
- 說易行難——如何處理個人衝突?(基甸)
- 安息日的牧養學(董家驊)
- 我們的教導出了什麼問題?(衛約翰)
- 以福音為中心的社會正義——讀提姆∙ 凱樂《慷慨的正義》(王星然)
- 80位在德國的穆斯林難民受洗,接受基督為救主(漁夫)
- 誤入“正途”:作育下一代的神學反思(劉志遠)
- 是少年彌賽亞犯了錯?還是《少年彌賽亞》犯了錯?(邱慕天)
- 賈艾梅——印度孤雛之母(莊祖鯤)
- 私慾與虛偽——來自《神鬼獵人》的指控(李奧)
- 牛津大學終止了800年的傳統——基督教研究必修課(裴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