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北美校園

走過北美校園   

| 蘇文峰 |

去年8月底,幾位在洛杉磯已退休的弟兄姊妹組成了一個編寫採訪團隊,進行1950年至今,美國查經班歷史的回顧與展望。這個計劃的目標是“見證上帝在查經班的作為,分享查經班成為教會的經驗,回應上帝對中國禾場的呼召。”

60年來的校園

當我們收集一篇篇的見證和圖片,訪談一個個當年風華正茂、如今成熟藹智的老哥老姐時,我們彷彿跨越時空、俯瞰這60年來北美各大學校園的面貌變化。從1960到1970年代,幾乎每一個有研究生院的大學都有華人查經班。上帝聚攏了基督徒的神國心和中國情,培育了許多自治、自學、自傳的華人菁英。到了1970年代中期及80年代,北美各大學城及都市的查經班,逐漸轉型為全方位、多元化的華人教會。在那段生根建造的過程中,雖有摸索、爭執,但各教會在信仰共識、教會體制、事工裝備、同工關係上歷練成熟,並植堂、宣教。經過這些預備後,迎來了1990年代中國大陸學生學者的留學和移民潮。

1990年代的校園

1990年代北美校園的面貌和從前明顯不同。早年大多來自港台新馬的研究生,轉變為以中國大陸為主體;過去留學生中已有教會事奉經驗的基督徒佔很高比例,如今初信及慕道友佔多數;他們經歷了各期《海外校園》雜誌所描述的跌倒、奮起、探求、尋見的過程後,信仰更加堅定,恩賜日漸明顯,已成為北美及海外教會的主要成員及負責同工。

近10年的校園

正當來自大陸的學生學者逐漸在北美立足生根時,2008年的金融風暴促成了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也帶來了新一波的留學潮。若你走在今天的北美各地校園,你會看見近5年來本科生增加了31%,若加上高中生,這批年輕的中國留學生已與研究生總數相同。

這些看來青春好動的新面孔,內心深處仍像所有老中青的學生學者一樣,同有喜怒哀樂,同需理解關愛,同具罪性情慾,他們同樣需要認識張路加牧師在一次講座中所說的“得救的個人和救恩的群體(聖經觀),狹義的地方教會和廣義的基督身體(教會觀),地上的教會和天國的關聯(事奉觀),個人的得失和歸屬的建立(生活觀)。”

[海外校園機構]的角色

1992年以來,我們不斷舉目,回顧前瞻北美及國內校園面貌的轉變時,我們立志成為海內外眾教會在校園、海歸、文字、新媒體、網絡、培訓事工上的研發資源中心。

[海外校園機構]2014年事工的重點,都是面向中國與神國、佈道與造就、校園與教會、海外與國內彼此接軌相成的需求。過去如此,今後更需與時俱進。

2013年起,[海外校園機構]的新總幹事已成功接班,老牌的兩份刊物與新媒體電刊已相得益彰;橄欖社區計劃正在籌劃和啟動(在缺乏教會資源的地方,幫助“散居”的弟兄姊妹相互聯結,建立小組)。約50位的老中青海內外同工各盡所能,為要服事這一世代的人。我們盼望上帝也呼召新一代支持海外校園機構的人才,在禱告、經費、研發、事工上與我們同工。請聯繫我們。(總網站www.oc.org,奉獻oc.org/donation)。

作者現為[海外校園機構]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