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最遠的距離

蔡丹牛

夕陽的餘暉下,一對夫妻親密地挽著手,緩緩地在公園步道上行走。突然,手機的鈴聲響了,先生拿起了手機,與電話另一頭談起了生意。雖然眼前這對夫妻物理距離“很近”,但是此時此刻他們是“很遠的”。另一個場景是某藥房裡一位專注找口罩的人,不時地透過電話報告採購的情況,原來他為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親人奔波著。他找口罩的急迫感,他對遠處親人的繫伴,連只是遠遠看著,與他無親無故的我,也能深深感受!

最近,因為疫情蔓延不少教會“被”網路了,主日崇拜網上直播,同工例會網路會議,小組聚會網上查經……雖然許許多多平時教會的活動都能轉移到網上進行,但是許多人會問,科技的進步是讓我們彼此的距離拉地更近,還是變得更遠呢?

許多教會的日常在網路上操作起來,一開始的確會有些“不適應”。彼此沒有見面,沒有直接接觸,似乎很難掌握對方的反應,擔心自己的表達或信息“石沉大海 ”,擔心對方根本“沒有專心聽”,開小差去看別的網頁或是被其他事務所干擾了。的確“對方的反應”是關鍵,我們需要面對“專注力”的挑戰。

多年前,[海外校園機構]網路教學部把神學教育從網下延伸至網上,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本以為可以“贏得全世界”了,實際是慘淡經營,因為報名上課的多,完成學習的少。

初期以類似慕課的開放式網路學習,因為果效不佳,漸漸地改為“班級+輔導老師”的群組學習模式。這樣的改變讓學習果效翻倍,並且學員間彼此的互動討論更加地頻繁,在團體的學習環境下學員把內容“吃 ”得更透徹!

新媒體工具有方便即時的特性,但是“外界的干擾”同樣也方便即時。實體聚會時,主領者往往會提醒大家關掉手機或調成靜音,網路聚會也可以有同樣的提醒 ,但環境當中可以干擾專注力的因素比一個敬肅的聚會場地更多。 快遞小哥來按鈴,孩子哭了……有太多的例子,大面積時間的專注似乎不容易,生活的時間變得“碎片化” 。

對的!“碎片化”是個關鍵詞,我們把原本“整全”的課程,分成比較小的模組,好讓學習能有“成就感 ”,讓一座高山變成許多小丘陵。這樣的理念可以應用在實體特會,原本一整天的特會改到網上後,變成 三 天較短時間的聚集,一天的精疲力盡以三段的專注滿足替代。

網路教學事工的宗旨就是幫助學員能夠認真學習神的話,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后》3:18)。圍繞這個目標,我們不斷地調整事工模式,即使見不到彼此,如果對方能有“迅速即時的反應”,那表示信息的傳遞跟接收是有效的。 今天的教會因為環境改變,需要利用網路開展事工,這的確會遇到許多的挑戰,技術層面並不難克服,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能善用網路來增進彼此有更深的聯結,同作守望之人,彼此提醒,活出主愛,等候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