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12.03
陳恩加
從讀者到作者
在大學念書時就知道並關注了《OC海外校園》,我的電腦裡至今仍保存著幾期當時下載的電子版雜誌,“接地氣”是作為讀者的我當時對它的最深印象。沒想到的是,有一天我竟然能夠成為其中的作者。
因為疫情的影響,2020年上半年我所在教會的主日敬拜和其他功能性聚會,都在線上舉行,每月一次的青年團契聚會也不例外。那年5月份的青年團契聚會主題是工作,由包括我在內的三位分享對工作的思考和經歷。當時我寫了逐字稿並分享,題目叫《讓磚廠成為上帝的專場》(2020.8.28,https://behold.oc.org/?p=45793)。碰巧那段時間《OC舉目》公眾號在徵集關於思考E時代工作有關的文章,想著手頭的逐字稿正好契合這一主題,便隨手投給了《舉目》公眾號。
其實投出去時並沒有抱太大希望,也沒有太在意,畢竟像這樣的主內公眾號錄用要求肯定不低。結果沒想到竟被錄用,並選入了紙刊,這著實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地寫寫寫。
每當想到這次的驚喜,我就會感謝上帝藉著這一平臺,讓我從一名“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成為“有機會讓他人為自己鼓掌的人”。作為一個既年輕又業餘的寫作者,“海外校園”的編輯們給了我許多建議和啟發,鼓勵我不斷透過信仰放大鏡去觀察、用信仰水彩筆去反思文化,講述故事。
從作者再到讀者
不過,“海外校園”對我最大的幫助並不在於有機會讓別人聽見我的聲音,而是讓我有機會聽見許多優秀作者的心聲,甚至在他人的文字中找到深深的共鳴。
相比起作者這一身份,我更享受在這個平臺上讀到,或優美雋永的詩歌,或力透紙背的評論,或刻骨銘心的掙扎,或娓娓道來的故事。許多的感動讓我感歎原來文字也能“導電”。
另外,寫作時所需的思考與經歷,又反過來促使我在這個“快流覽、輕閱讀”的時代,強化自己深度閱讀的習慣,學習成為一名“悠遊在文字深海中的潛水者”,而不是“在水面上呼嘯而過、騎水上摩托車的傢伙”。
好的作者,一定也是一位好的讀者,感謝上帝,藉著海外校園平臺讓我能在這兩件事上不斷學習進步。恰逢海外校園成立30週年,深願在這個平臺上能遇見更多熠熠生輝的文字,關懷時代,啟迪異象,傳揚真理,在動盪的世界激勵信徒“舉目望天,舉目望田”,定睛耶穌基督,收穫美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