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家園──《海外校園》歐洲版創刊詞(施瑋)

施瑋

 

(一)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被紛繁漫湧的信息淹沒。世界,似乎可以藉著一方小小的屏幕,濃縮在我們眼前。起初,世界被我們隨意瀏覽;漸漸地,我們被世界隨意拋擲。迷失在飛速變更的信息旋渦中,以至於不再知道,也不再有空暇思考: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往哪裡去?

輕擊鼠標,就可以打開一道道隱密、遙遠的門。現代人卻被一道無形的門囚住,走不出自我封閉的黑暗。科技讓距離失去意義,讓時間重新定義,讓地球成為一個小村落。村頭的一聲吆喝,立刻就能引來村尾的呼應。然而,每一個現代人都更感受到孤獨,體會著被整個世界疏離的驚慌。

今天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獨生子女們,似乎是萬千寵愛集一身,其實也是最被漠視的一代。他們心靈中的呼問最不被傾聽;他們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被忽視,被歪曲,甚至被嘲笑、被抹殺。

為了社會的、親人的價值期望,飄洋過海,似乎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但在心深處,在期望的重壓下,卻茫然於這人生的定位。又因這“茫然”而失去激情與堅韌,暗藏疲憊與脆弱。

為了逃避而出走,卻逃不開;為了尋找而跋涉,卻尋不見。誰來回應這呼問?誰來為叩門的開門?誰來為尋找的引路?誰來陪他們走這一里路程?誰來端一杯水給口渴的?誰來築一個家園給飄泊者?

(二)

近年來,歐洲已繼美加之後成為中國留學潮的湧向地。歐洲各國政府除了給予留學生高達80%的簽證率之外,英、法、德、俄等國家的教育單位,還積極地到中國招收大、中、小學生。現今,每年赴歐的中國留學生總人數,是赴北美的3至5倍。

從文化色彩的角度看,基督教文化在歐洲的藝術、思想領域中的表現彼彼皆是,教堂建築、音樂、美術,處處引人思想物質以外的世界,讓人的心忍不住舉目向天。

然而,近一兩個世紀許多歐洲教會,有宗教的形式,缺信仰的實質。對狂潮般湧入的中國留學生,歐洲教會一時難以跨越文化、語言等種種困難,給予充分的關懷與引導。

1992年《海外校園》創刊以來,已結合了一群學人、學者,我們同樣經歷了在海外求學、求職、求生存的艱辛;同樣是一群遠離故土,尋覓真理的赤子。我們遇見了真光,這光使我們眼睛明亮;我們聽到了福音,這福音使我們的人生更新。因而,我們理應來見證這光,來與人分享這真理中得自由的新生命。

 

(三)

《海外校園》歐洲版是在這樣的背景和認識中,於2006年6月創刊的,為雙月刊,與北美《海外校園》同期出版,內容主要是針對旅居歐洲的學生、學者和移民。它將是我們海外遊子共建的心靈家園;它也將成為一條我們互相扶攜、尋求真理的路;它將成為一雙被真光照亮的眼睛;也將是一雙賜心靈以自由的翅膀。它將成為一扇打開的門,讓人可以藉著它,沐浴天國的光,認識上帝天父,邀請耶穌基督進入自己的生命。

我們秉持一個共同的信念出版這份刊物──信望愛的福音是當代中國人的唯一盼望,生命的更新是社會、文化更新的根基。我們期盼藉這份刊物,將基督信仰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觀、婚姻觀、科技觀等觀點,介紹給歐洲的華文讀者,並探討這些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我們也願藉這份刊物,與誠心慕道的朋友問答對話。我們更願藉此園地,見證個人從懷疑到信仰、從追尋到尋見的心靈之旅。

我們歡迎一切具有使命感的歐洲讀者、作者共同參與。我們渴求言之有物、真誠親切的作品;我們需要鞭辟入裡、坦率具體的建議;我們期盼同心合意、集思廣益的支持。但願這份刊物能盡綿薄之力,使歐洲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結合起來,成為這時代良知的聲音和真理的見證。

 

本文原刊於《海外校園》歐洲版第1期,2006年6月。

回應(2006年7月海外校園通訊)

歐洲版第1期我們印了一萬二千本,沒想到在短期內就被索閱一空,且要求補寄和增加數量的呼聲不斷:

感謝主!你們寄來了《海外校園》的歐洲版,此時,正是我們最需要的。衆所周知的電影《達芬奇密碼》所造成的混亂,這一期的內容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真是雪中送炭呢!希望能再寄來20本,我們這個小城市是歐洲著名的旅遊度假地,大約有200個左右的基督徒,因為工作忙,大多數的人很少來教會聚會,教會只能藉發放福音書刊和報紙來做福音工作,謝謝你們的支持和關愛!

——西班牙貝妮東基督教生命堂賴傳道

謝謝您們寄到柏林的雜誌,250份一分而光,可否再寄給我們500份《海外校園》歐洲版?若可以,請寄到下面的地址……

                                        ——柏林華人教會  魏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