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培新、 陳慶真
編註:自2004年起,[海外校園機構]曾有四對夫婦,以中宣接力的方式,參與在德國和英國的中國留學生事工中。本文作者為其中的一對。
從文化色彩的角度來看,歐洲大多為基督教國家;由宣教史來看,歐洲又是宣教士發源地。因此,在近年來對華人宣教的聲浪中,歐洲反成了被忽略的工場。甚至在普世福音大使命的領域圈,歐洲也被摒棄在10/40 視窗之外。每年暑假,當我們夫婦整裝赴歐宣教之際,都會碰到親朋好友、弟兄姊妹帶著疑問的眼光:“去歐洲傳福音?為什麼不去非洲?不去中國?”
廣大的歐洲禾田
事實上,近一兩個世紀以來,歐洲教會景況淒涼,教堂門可羅雀。尤其在政教合一的國家,有宗教的形式,無信仰的實質。為了達到“地盡其利”的目的,有些教堂甚至被挪用為娛樂或商業的場地。教會欲振無力,自顧不暇,豈有餘力考慮寄居當地的華人學生的福音需要?
與美國兩百萬華人數目相較,歐洲也有一百萬華人,大多集中於英、德、法等國的大城市。自全球經濟低迷以來,聰明的歐洲政府發現,外來自費的留學生,不僅能刺激經濟成長,也是最有效的外來投資者。於是,除了對留學生門戶開放,簽證給予率高達80%以外,英、法、德等國家的教育單位,更積極到中國招收大、中、小學生。連俄國也緊隨其後。
反觀曾是留學生王國的美國,由於簽證困難(成功率低過20%),加上“九一一”事件的陰影,使得留學生深感美國門禁森嚴。這促使大量留學生如狂潮般湧入歐洲。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統計,前年度(2002年)赴歐中國留學生總人數,是赴美的3倍,預計今年度要達到5倍。2002年僅是赴英的留學生,就有兩萬七千人。德國因其高科技與學費全免,其數目僅次於英國。
德國宣教的挑戰
自1996年起,我們每年暑假3個月,分別在英、德、瑞士的華人中宣教,並探訪當地的宣教士。最近兩年則集中在德國。若非親臨其境,無法體驗德國華人宣教士的艱苦與孤單。
德國非移民國家,謀職居留不易。又地處高緯度,秋冬日照短,情緒易趨憂鬱。加上日耳曼人的民族優越感、語言的隔閡,導致留學生流動率及宣教士傷亡率都很高。也因此,留學生與宣教士之間,福音的傳遞常失之交臂,培訓與造就也擦肩而過。
目前,全德國約有10間華人教會,20個查經班。教會人數多則100,少則30人;查經班20到40人之間。大多數教會沒有牧者,宣教士更是寥寥無幾。面臨每年湧入上萬的留學生,深感福音擔子的沉重,正如聖經所言:
“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9:36-38)
馬其頓的呼聲
70年代間,香港、台灣留學生潮湧入美國。主就在華人學生中興起了無數的查經班,及後繼的華人教會,造就出千萬名神國的工人。我們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人。現在,留學潮已轉向歐洲,深信神也同樣要在歐洲興起更大的工作。
我們這一代肩負了薪火傳遞的責任。歐洲宣教確實困難,但困難就是挑戰。焉不知這或許就是主所吩咐我們去下網的“水深之處”?
當年使徒保羅及同工,響應了馬其頓人的請求去幫助他們。我們也呼籲弟兄姊妹,回應德國來的呼聲。也許我們無法像保羅一樣,對當地有本質上的“幫助”,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如波士頓的王峙老牧師在世時,對教會宣教的教導:“錢去!人去!禱告去!”在留學生與宣教士都流動的情況下,陪伴他們走一段信仰的旅程。
去年宣教結束,我們由法蘭克福飛回波士頓。當飛機離地起飛,望著窗外漸行漸遠的德國,手上緊握著弟兄姊妹送行時塞給我們的卡片、食物、紀念品。看他們的照片,唸他們的名字,耳際又響起《相約在主裡》的惜別歌。淚眼模糊中,心痛地感到,弟兄姊妹給我們的愛,遠遠超過我們所能回報的。
作者夫婦原為美國大學教授,退休後曾參與[海外校園機構],為特約同工,負責歐洲事工。
本文原刊於《舉目》13期,2004年,原文鏈接https://behold.oc.org/?p=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