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迴音|與《舉目》的奇特相遇(黃奕明)-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 [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紀念專輯2022.07.31

黃奕明

 

7年前的一通電話,意外促成了我和《舉目》雜誌的情誼。

 

驀然回首來時路

這位陌生女子叫談妮。人如其名,健談得很。她在電話中問了很多問題,一方面是為《舉目》雜誌第76期邀稿,一方面又向我傳遞[海外校園機構](OCM)的異象。由於我在大學時期就與校園團契有很深的淵源,就讀神學院後也為《基督教論壇報》與《曠野》雜誌寫過稿,所以就欣然答應了,這是第一篇《當加爾文遇見盛曉玫》(《舉目》76期,2015年,https://behold.oc.org/?p=28367)文章誕生的緣由。附帶說一句:聽她說是王星然陷害我的。

我不像其他的作者,與OCM情牽30年,不過30年以前我倒是常常閱讀《校園》雜誌,對蘇文峰牧師十分景仰。因緣際會下,2016年我開始成了《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的作者之一,也因此有機會被邀請參加2017年2月的海外校園作者退修會,看到了蘇牧師夫婦與談妮的廬山真面目。

對我來說,那是一次華山論劍,老中青三代的作者齊聚一堂,主日崇拜我負責領詩,王星然長老司琴,華欣牧師證道。超過25位作者與會,三天兩夜的營會中,激盪出不少火花。參加這次營會,成為我往後5年固定供稿的動力,深深被許多前輩的勤於筆耕所感動,也與他們成了忘年之交。

 

筆耕不輟50

不知不覺,我已經寫了7年,而且各樣的文章五花八門,大概可以分為:

1.紙刊邀稿

主要是跟著主題,寫過《當加爾文遇見盛曉玫》、《節制代表屬靈嗎?》(《舉目》79期,2016年,https://behold.oc.org/?p=30775)等,也給《海外校園》的紙刊投過稿。

2.官網言與思專欄

從2016年起,至少每兩個月寫一篇,剛開始會寫一些與時事相關的文章,包括《新年觀新局》(2016.01.22,https://behold.oc.org/?p=29091)、《朋霍費爾會選誰做美國總統?》(2016.11.01,https://behold.oc.org/?p=31471)等,後來發現自己常常一語成讖,就不再多寫政論時事了。《非典型的MVP——史上最強射手柯瑞》(2016.06.20,https://behold.oc.org/?p=30325)就是其它的雜文。

3.浮光掠影

我與談妮聊起一些讀者可能關心的話題,發現電影是一個最好的福音接觸點,正好自己是個星際大戰迷,於是有了星際大戰——原力覺醒後的醒覺(2015.12.23,https://behold.oc.org/?p=28808)、《最後的絕地武士——寫在“星際大戰”40週年》(2017.12.22,https://behold.oc.org/?p=34971)、《天行者的崛起——一個虛構傳奇的完結篇》(2019.01.06,https://behold.oc.org/?p=43263)等文章。

我也是個周星馳的粉絲,於是有了《沒有周星馳的狗年春節》(2018.03.12,https://behold.oc.org/?p=36137)、《豬年春節的周星馳――從“新喜劇之王”說起》(2019.03.11,https://yzd.oc.org/oc2019031103/)、《崩壞的社會,需要更多同理心――電影“小丑”(Joker)》(2019.10.17, https://yzd.oc.org/oc2019101701/)等特別與大陸讀者第一時間互動的文章。

我也見證了新媒體的發展,不僅是《舉目》官網,也包括《海外校園》福音版(偶溪/聚牧)的無遠弗屆。我要特別感謝網絡編輯同工,讓官網的版面越來越美。

4.牧者恩言

當馮偉牧師接任《舉目》主編時,也是我在北美華神教牧博士班埋首伏案寫作論文的關鍵時刻,感謝《舉目》讓我發表了5篇與論文相關的講章;也在2020年疫情初起之時,響應馮牧師的號召,提供了牧者恩言的稿件;並參與了網上的作者退修會,以及兩次線上研討會(“疫情期間教會網絡牧養方向”及“預備教會面對後疫情時代”)。之後蘇師母回鍋短暫代理《舉目》主編,我仍繼續寫稿。

5.靈韻隨想

我最早的一篇與音樂相關的文章是《“牧神的午後前奏曲”與我的似夢人生》(《舉目》78期,2016年,https://behold.oc.org/?p=30349),之後因為王星然長老常寫這類的文章,我就偶爾寫幾篇,也寫了一些與敬拜相關的文章。

算算7年來竟然也累積了將近50篇文章,這不能不說是一段與《舉目》雜誌的特殊情誼了!

骨肉情深愛難了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 1-3)

使徒保羅的這段話令人動容,我的骨肉之親就是普世的華人,兩岸三地、北美、歐洲,乃至於東南亞及全世界散居的華人,都需要福音。而文字工作透過新媒體的力量,無遠弗屆。現在已經不是福音廣播或電視的時代,網絡才是主角!值此[海外校園機構]30週年之慶,期待自己可以透過寫作,與更多的讀者相識,世界正在飛快地改變,OCM也必須轉型,在變動中不變的是,那顆愛同胞的心,其實不是我們愛,乃是主先愛我們,並叫我們也摸著祂愛世人的心。

三十而立,前面還有10年才邁向不惑,我也來野人獻曝一番:

1.從平面媒體轉型成多媒體

這是急遽變動的部分,新媒體的興起,使訊息的流通變得即時,但是量大卻輕、薄、短、小,要吸引目光必須推陳出新,在閱讀人口下降的同時,有聲讀物甚至短視頻當道,如何善用網絡,甚至勇敢邁入元宇宙,是刻不容緩的議題。《舉目》官網如何與其他媒體平台結盟?如何善用義工?甚至開發專屬的App,這都是可能轉型的方向。

2.從同溫層走向多元對話

亙古常新的福音是不變的,但我們不能關起門來互相取暖,必須主動創造話題,而非被動回應議題。除了原有的專欄外,如何創造多元對話空間?除了主題邀稿,有沒有其他的網路論壇之平台?橄欖社區的初衷,不僅是培訓,也應該有邀集教會領袖共商宣教大計的氣度,期待能走向《今日基督教》雜誌的高度。

3.同時經營作者群與讀者群

作者是需要培養的,我十分感激三位主編(馮偉、鄭期英和談妮)投資時間與心力和我互動,我也從作者間的團契與對話中,獲益匪淺,然而新生代的作者在哪裡?如何承傳火炬?這是十分需要經營的群體。

讀者群更不用說,不僅僅是訂戶或是點閱率的數據,如何與他們互動?臉書或微信等社群媒體的經營,不能只是發佈文章,讀者群體的經營,需要靠義工組織,這是另一個挑戰!

紙短情長,面向普世華人的福音使命,骨肉情深愛難了!這是一個《舉目》作者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