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到泉源──《海外校園》成立五週年紀實(3之3)(蔡越)

 

引領到泉源──《海外校園》成立五週年紀實(3之1)

引領到泉源──《海外校園》成立五週年紀實(3之2)

 

感時花濺淚——心底的共鳴

這些文章發表後,很多讀者流著淚寫信來抒發自己的感受。有些讀者說,他(她)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只是因為他們不認識神,所以心靈的創傷,久久不能癒合。有一位留學生的太太在信中說:“我現在就處在和榮子當初一樣的情況中。我簡直要瘋了,有時我的情緒會完全失控,常有‘大家同歸於盡’的念頭。前兩天,另一個留學生的太太可憐我,拿了這期《海外校園》上榮子的文章給我看,我才想到,或許我可以走出絕境。榮子信耶穌得了救,我也願意信。”

另一位名叫蔣用的讀者在1997年1月寫信給《海外校園》說:“我成為讀者半年多了,感謝神讓我從電腦網路上發現了你們的雜誌。這份刊物給了我不同以往的啟示,讓我從無神論的束縛中走了出來,開始瞭解上帝。雖然我還沒有受洗,但我已決志把自己交給上帝,讓耶穌成為我的救主,重新做個讓上帝喜悅的人。”

《海外校園》的長期讀者,當時在美國加州學習的白尼思,在《海外校園》創刊後不久,曾致信編輯部:“我一直在向從大陸來的留學生傳福音。但是,有時候除了為他們禱告之外,我無法為他們解難答疑。感謝神,藉著《海外校園》向海外中國學生、學者見證祂的永能和神性。刊物中一篇篇見證,有力地觸動了那些在無神論的陰影下徬徨、難以自拔的學者的心靈,挪動了攔阻他們認識神的障礙。一些從來不肯參加查經班的留學生,讀了《海外校園》後開始研讀聖經;一些一向高傲的學者,肯謙卑地求教指點。”

兩年後,白尼思再次從科州興高采烈地傳播喜訊:“這裡有一位丹佛大學的材料工程博士生,讀了《海外校園》第7期的《張生的婚姻》,已於96年10月決志歸主了。神藉著這些文章開他的心竅,領他進入真理。我相信,像他這樣藉著《海外校園》而逐漸邁入真道的大陸學人還有許許多多。”

像這樣的鼓勵還有很多。如美國紐約州的讀者張慶安來信說:“《海外校園》的文章水準非常高,每位作者都在誠摯地敘述他的心靈爭戰及最後得勝的喜悅,因此特別感人和有說服力。”

署名為“華東一群大學生基督徒”的讀者們也在《美好的禮物》一文中寫道:“就如小鹿渴慕溪水,我們這一群被主揀選的嬰孩,是何等渴望擁有一份幫助我們生命成長、聯絡我們生命傳遞、融合我們生活流動的屬靈刊物。就這樣,我們與《海外校園》不期而遇,神把這份美好的禮物送入了我們心中。”

“《海外校園》以其深邃雋永的文風、遠近高低的視角、情發於衷、理長於思的特色融基督真理與生活實踐、福音分享、知識傳播於一爐,向我們展示出一幅幅在神的光、神的愛中上下求索的凝思者、默禱者、呼籲者和歌唱者的多影畫面,從而激發了我們要負起神所託付的使命,向著標杆直跑的信心和決心……”

當然,不是每個閱讀這刊物的人都對信仰一見鍾情。一位署名“平底鍋”的讀者,直截了當地指出:“最初促使我跟你們接觸的,一定是好奇,只能是好奇……既然你們相信‘靈’,就不要給我講那麼多‘理’。”

這位讀者“不要給我講那麼多‘理’”的說法,給了《海外校園》很大的提醒:“面對上帝的存在這類本體問題,很多時候是不可表達的,非文字語言所能傳明,只能從心靈深處感受和相通。但對古今中外無數的基督徒而言,上帝的‘恩典和真理’卻是真實的經歷和認識,是合情而合‘理’的;有時可以用思維說理的形式探討,有時則用一些見證或文藝故事來表達,讓人在具體處境的實例中得到啟發,從而體驗尋索。”(蘇文峰編語)

感性、理性、靈性三者並用,不陷入唯理主義的陷阱,成為《海外校園》的主要編輯原則。

同時,這位讀者的來信,也啟發了《海外校園》熱情鼓勵慕道友“不避不諱、大膽發問”。從1994年起,《海外校園》上連續刊登“探索問答”,請基督徒作者和讀者們討論一些最敏感、最尖銳的問題,例如“上帝是因人們的心理需要而存在的,相信上帝是最理想的精神歸宿”、“上帝為什麼不拯救苦難?”……

編者說:“我們都是過來人,對所信的有把握,不怕挑戰,歡迎質疑。”

最愛泉邊行不足——展望未來

感謝神的特別祝福,如今的《海外校園》,已發行到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每期印兩萬本,而實際閱讀的人數則以數倍計。很多教會、團契拿它作為向慕道友傳福音的敲門磚,或是基督徒小組談道、討論的材料。

從1997年起,《海外校園》在雙月刊之外,又新增了每年兩期的進深特刊,專為造就初信者。兩年來也出版了6本海外校園叢書。同時,《海外校園》編者亦看到,“按目前中國留學生和新移民的增加速度,不出20年,北美華人教會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學人將成為主力。他們不僅成為會友的多數,而且將成為長執、傳道人或福音機構的重要同工。我們今天如何培訓中國學人,將直接影響今後海外及國內教會領導者的品質。”(《海外校園》97年6月的通訊)

因此,《海外校園》已決定跨出現有的文字事工範圍,進行中國學人的培訓工作,例如推薦介紹並出版培訓材料,出版事工手冊,舉辦事奉者培訓班、作者進修營、中國學人培訓營等。

 

結語

“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凡是太陽和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就有背井離鄉的中國人。”人們說。

可是,“並不是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都是流浪者。”(遠志明語)

只要,他的心找到了永恆的家園——上帝;

只要,他的生命接通了活水的源頭——上帝;

《海外校園》願與每位尋路者同行;願她,就是這些尋路者的足跡。

 

本文原刊於《海外校園》26期,原文鏈接http://ocfuyin.org/oc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