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品的包裝紙
90年代中剛信主時,苦於讀經無趣常當它是催眠術(求神憐憫),但喜歡看《海外校園》及後來的《舉目》雜誌。我算是較早受惠得益的北美華人之一,不但自己一期不漏地看,並轉送國內外的同學家人朋友鄰居。
有幾次得知蘇牧師來多倫多辦聖經講座培訓,那時我還不太敢開高速公路,但我單程花上2小時都覺得特值。當時被人形容“別人信了洋教臉都嚴肅得很,你怎麼快樂得像小鳥似的”……
粗算一下僅我直接的關係圈,就不下上百位信主了!《海外校園》好似禮品的包裝紙,吸引而且幫助別人打開“救恩的禮盒”。幾筆順手人情藉同工辛勤的耕耘獲取了豐碩,感恩奇妙天意。
2014年後,蘇牧師及「海外校園機構」同工,對日本華人宣教事工的特別惠顧和幫助,等等實在不及細數。
印象很深刻的一件小事是,在東京JCC的一次培訓,快結束前蘇牧師緩緩拿起一張小紙條說:“……是期英師母剛才遞上來的。說我前面引用的一段經文出處錯了……”蘇牧師誠懇微笑著抱歉並更正了。他倆的生命令人起敬。
身為資深的牧者,時間於他何等寶貴,蘇牧師卻常會回應我們的感恩代禱信,流露出真誠的關愛並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感恩代禱家書。……期待再相見!
――加拿大 一位曾在日本宣教的師母
啟蒙讀物
我出生在中國大陸,上世紀90年代出國到了海外。因為有人帶我去了教會,開始接觸到了基督教。那時候我對主耶穌、對教會、對基督教完全不了解,教會當時送給我一些《海外校園》雜誌。
《海外校園》成為我的啟蒙讀物。
當時雜誌裡常有一些從大陸出國留學的弟兄姊妹寫的信主見證或信主的心路歷程,那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我過去接受的教育,使我在理智上很難相信有神,但我靈魂深處,又覺得冥冥之中有神。所以《海外校園》裡的那些文章,幫助我反思了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思想認知。特別是一些理工科出身的弟兄姊妹的見證,使那時的我逐漸認識到科學與信仰並不是矛盾的,信仰不是科學的阻擋者,而是引導幫助者。
可以說,《海外校園》雜誌是我的一位啟蒙老師,是引領我走上信仰之路的帶領者之一。為此我深深地感謝主讓我讀到這個雜誌。我也非常感謝《海外校園》雜誌同工們的付出。願主祝福他們!
――日本 彩虹
陪伴
欣聞《海外校園》創刊30週年,從心裡祝賀。
有一段時間沒讀《海外校園》了,但想起這份雜誌心裡就非常感恩,因為在我信仰旅程的最初階段,有《海外校園》的陪伴。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海外校園》,是在東京的“異鄉人之家”。當時我從上海到日本東京不久,人生地不熟,又沒有幾個朋友,感覺孤單,人生徬徨。正好有朋友介紹了當時在東京練馬的“異鄉人之家”,由宋牧師師母帶領,從此開始了我的信仰旅程。
“異鄉人之家”像一個溫暖的小家,聚集了很多大陸和臺灣來的留學生。我開始去參加聚會,認識朋友,但當時對信仰還是若即若離,也不固定去聚會。有一天聚會後,宋牧師拿給我幾本《海外校園》雜誌,讓我有空可以看看。
我拿回住處有意無意地翻了一下,發現內容清新健康,與我在大陸時所喜歡的一些書類不一樣。只是那時忙於打工求學,沒有很認真地讀。讀過的內容中現在仍印象較深的是由遠志明寫的《失了大地,得了天空》,這也許有點名人效應,但我想更多的是,同樣的大陸背景,同樣的六四後出國,同樣的無神論教育……
這類的見證對於像我這樣正在尋求真理的人有一定的衝擊力,讓我開始認真思考神的真實,神的愛等等。因為有了《海外校園》在手邊,休息時常會翻一下,有的主題挺吸引我的,特別是一些感人的信主見證,使我的心開始柔軟,被主愛感動。而同時在“異鄉人之家”受到的各種關懷,讓我感到被愛被關心。
現在想來,神真是愛我,祂用各種方法來找我,愛我,讓我明白祂的愛。就這樣一點一點,我開始敞開心門,開始禱告,後來決志受洗。有一天,在“異鄉人之家”新年特會上,第一次清楚看到 “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句話,開始禱告願一輩子全心跟隨主。
信主將近30年了,一路走來,實在感恩主的愛長闊高深,主的愛從不離開。信主真好。
再次感恩在我最初的信仰旅程上,有《海外校園》陪伴。
這幾天上網看了一點新版《海外校園》,內容挺應景的,但字裡行間依然散發著真理的清香,傳播著美好的福音。
祝願《海外校園》再接再厲,繼續祝福海外華人。
――日本 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