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E世代的心靈家園(海外校園20年紀念)(施瑋)

 

編註:本文敘述了[海外校園機構]為應對時代需要,曾發展的各樣事工,現已做了些調整。

 

今年是[海外校園機構]成立20周年,也是《海外校園》雜誌出版發行20周年,共發行了117期刊物(含創刊號)。20年來,讀者,從無神論者變成基督的跟隨者,從信徒成為傳道人。我自己也像許多人一樣,從讀者成為作者,從作者成為編輯。

回顧過去,面對現今,展望未來,我們始終堅持“跟隨基督、回應時代”的原則,傳遞“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有情、有理、有靈”的文字來見證基督的生命。20年來,我們和所有以心靈和誠實來尋覓真理、求問天道的朋友,同行;和所有向海內外中國學人學者傳福音的基督徒、教會、機構,同工。

《海外校園》雜誌作為傳福音的媒體,在跟隨基督、傳講真道的同時;我們關愛活在當下的人,貼近掙扎在困境中的心;把握時機,引領當代中國人歸主,培育神國人才。每一個時代都是挑戰,也同時是機遇。

我們經歷了第一個時機(1992—1997年)∶海內外中國學生學者的“基督教熱”。他們有心聽到福音,希望能夠明白真理。於是,1992年《海外校園》雜誌創辦了;20年後,我們有了北美版、歐洲版和亞洲版,成為當代中國留學生和知識份子的心靈家園。

我們經歷了第二個時機(1996—2003年)∶中國學人大量信主,但信主易,造就難。[海外校園機構]出版了7個系列,共40種的“中國學人培訓材料”。隨著《海外校園》雜誌的作者讀者的成長,2001年出版了建造基督徒的《舉目》雜誌。

我們經歷了第三個時機(2004年至今)∶海歸潮及歐洲留學潮。禾場在哪,我們的心就在那,我們的雜誌也承載著愛陪伴在那。2006年6月《海外校園》歐洲版創刊,滿足歐洲教會福音事工需要,向廣大的歐洲中國留學生傳福音。同時,也和[海外校園機構]的歐洲校園事工、海歸事工相配合,成為歐洲中國留學生的心靈家園。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第四個時機,就是E世代的多媒體時代。從2006年至今[海外校園機構]迎接E世代的挑戰,從原先的單一的《海外校園》雜誌(雙月紙刊)發展為,“愛看網”、“愛問網”、《愛嘀咕》網站、《海外校園》雜誌,多層次並相互連結,多形式以適應不同人群需要的,福音性媒體平臺。而《舉目》雜誌也與“愛學網”和“愛學班”、“建造教會領袖”等事工,形成多層次並相互配搭的,造就性事工和媒體平臺。

“愛問網”是用自動加人工回答信仰問題的網站。為慕道友和初信者提供幫助,同時也為教會宣教、護教和初信造就提供網路資源。“愛看網”是面向中國知識份子的精華博客網站。彙集基督徒博客的精華文章,內容兼具“文化觀察、思想深度、信仰視角”。《愛嘀咕》是向年輕一代傳福音的網站,以輕鬆活潑的多媒體呈現,讓年輕人更多接觸基督教的價值觀、文化觀和生活方式。

在這樣新的構架下,各事工、媒體的專業性要求更高、服事的對象也更明確。作為機構的旗艦刊物,《海外校園》雜誌和網站,主要針對世界各地大陸背景的年輕知識份子慕道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喚之以靈,傳遞基督信仰的世界觀。

為了滿足年輕一代大陸背景知識份子和留學生的需要,雜誌在改為簡體字出刊的近幾年中,刊登的文章也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大陸。在三年一代溝,資訊大爆炸的多媒體時代,我們相信人的靈魂有著永久的饑渴;上帝的福音有著永恆的大能;同時我們禱告上帝,讓聖靈帶我們“去”,進入E世代,以E世代的媒介承載超越時代的信息;傾聽並陪伴E世代的哭泣與呼喊,向E世代的心靈說話。

2013年《海外校園》雜誌不僅將以新顏賀新春,更將全面重置雜誌欄目,一方面為了更適合當下的讀者閱讀習慣,另一方面也希望呈現更生動、更豐富多彩的生命見證,和更具深度和廣度的信仰和思想的探索。福音信息將不再集中於信仰廣場欄目,而是從不同切入點,多角度、多層次地與社會現象、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生活職場等對話,從而切實地陪伴讀者在當下的E世代,認識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得著認識耶和華上帝而有的生活智慧。

2013年共6期《海外校園》雜誌,將針對E世代年輕人的心靈渴求與人生困境,特別策劃“誰來愛我、拯救幸福、無處可逃、為奴人生、讀你讀我、末日船票”,來成為年輕一代的陪伴和帶引。並以祈禱的心,盼望上帝能使用這塊小小的園地,成為真誠對話,充滿光和愛的E世代心靈家園。

2013年初,將正式推出“OC—海外校園”網站,網站內容,不僅將有所有各期雜誌的PDF下載,同時也將有對當期特別策劃主題的討論;不僅將以“OC透視”的視頻來推介討論雜誌中的好文章,而且將及時反映讀者的回應和提問。

《海外校園》的網站將和雜誌的新欄目同構,以廣角鏡、人生路、聚焦坊、答客問、大論壇、過日子、品藝錄、OC小說8大版塊,來分類推介《海外校園》雜誌文章、《海外校園》雜誌的主要作者博文。同時,也將推薦各地缺乏網路推廣力度的福音媒體(教會、機構的福音性刊物)的佳作。

為了彌補《海外校園》雜誌雙月刊的時效性較弱,《海外校園》雜誌網站將設立∶主編心聲、新視聽、新微集;斯聞論道、臨風智語、學德評世、基甸連線、談妮話吧;神州視線、北美視線、澳洲視線、歐洲視線;傾心茶室等即時性專欄,並根據情況可隨時增加和調整專欄作家,以便讓《海外校園》雜誌和網站相互配合,達到即時性和追蹤性、靈活度和深入度相平衡的媒體傳播功能。

當今的新媒體時代是所有人向所有人的傳播,在這個心靈的家園中,每一位都是傾聽者,每一位也都是言說者,讓我們在上帝真理的光中,心與心對話,靈與靈呼應。盼望每一位願意共建這個家園的朋友、弟兄姊妹,以禱告、金錢、傳播、寫作、回應,來與我們同工,“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以賽亞書》11∶9)

《海外校園》雜誌作者感言集錦

 

臨風∶面向世界

作為向著公共領域開放的視窗,文字工作在這個網路昌明、資訊發達的時代有其更迫切的使命∶傳揚與分享基督教的信仰。

在一個高度世俗化和資訊化的文化環境裡爭取話語權,首要的使命不是在吸引眼球,或是賺人眼淚,而是增加可信度,贏取信任。對青年讀者來說,真實性、公正性、知識性的訴求,與靈性和感性的需求同樣重要。讓讀者能夠認同∶我們的確關切真理與真實,包括歷史的解讀;我們真心關懷人類共同體的未來與個人的幸福,而不僅僅是“傳教”。

這個世界越來越“平”了,不論信仰的是什麼,我們都是同一個星球的過客,有著同樣的語境,面臨同樣的困境和挑戰。面向世界的《海外校園》雜誌,在此提供了一個關鍵性的平臺,與人分享基督徒的故事。

 

吳蔓玲出發與前進

《海外校園》雜誌標示著我文字事奉的起點。那一年,我感受到文字事奉的呼召。但畢竟放掉原本喜愛的專業轉到文字事奉是一項大決定。我向上帝求的印證之一,就是有一位資深文字事奉者肯定這份呼召。

1至2個月後,我參加[海外校園機構]舉辦的靈命塑造營。聚會中,我向當時的《舉目》主編期英姐請教。她一口肯定我文字事奉的呼召。我當時心想,她身為文字事奉者當然積極鼓勵每個人參與文字事奉。我懷疑自己向上帝要錯了印證。

然而回程時,無意中與另一位姐妹交談,她提到她也問了期英姐同一個問題,但期英姐並沒有肯定她應該向全職文字事奉的路走。當下,我十分詫異,因為這位姐妹的文字資歷相當豐富,且她的文字固定在當地報紙發表。於是,我心中的疑問釋然。《海外校園》雜誌不僅提供了我寫作的園地,並且在[海外校園機構]舉辦的作者營中,蘇牧師對“文以載道”的解讀,更是為我立定了文字事奉的方向。

不過,作者若要文能載道,就必須生命活出道來。在[海外校園機構]辦的靈命進深營中,我學習清除生活中的雜音,聆聽上帝,深化生命內涵。文字事奉者必須塑造屬靈品格,活在當下,學習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周遭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活出“道”來,以生命事奉上帝。

回顧過去十多年來,自己個人受惠於[海外校園機構]和蘇牧師、師母的事奉,有太多感謝和感恩,無法三言兩語道盡。儘管和蘇牧師、師母接觸有限([海外校園機構]在西岸,我住東岸),但你們的謙讓、遠見、專一服事、寬容、以及不遺餘力地提攜和愛護後進,為我樹立了美好的生命典範。謝謝你們!也謝謝[海外校園機構]眾同工默默無私的服事!

 

方仁念∶上帝的園圃

1993年初偶然見到《海外校園》創刊號,拿起就放不下,如春風吹醒了種子破土而出,我便投了一篇見證。不久收到蘇牧師回信,不僅獲得刊用,且鼓勵我用文字事奉上帝。就這樣一發而不可收,我不斷地發表了許多散文。

1997年參加第一次作者進修營,學員有馮秉誠、范學德等,蘇牧師給我們上課。得到裝備的我,寫下了遠景規劃∶長篇小說和報導。後來,[海外校園機構]出版了我的《與子偕行》與《十架下的春天》二本書,蘇牧師、師母還寫序以勉勵。其中一篇《基督精兵》的報導,寫從日本集中營出來的人,被編輯改名為《濰坊營中無恨愁》,頓使主題鮮明生動,讓我深受啟發。

患癌症這些年,我又以“新生”為主題出版了兩部長篇。感謝上帝的這塊園圃,沒有工人的辛勤,我這棵老樹不可能結果。

 

陳衛珍∶被上帝記念

《海外校園》雜誌終於迎來了創刊20周年紀念日,在這裡我由衷地表示祝賀和感謝!我相信很多文字工作者都有跟我一樣的感受∶[海外校園機構]就像是一個大陸基督徒文字事奉者的搖籃或者說是母校。許多信主後,被上帝呼召,開始對文字有負擔的信徒,都會與[海外校園機構]接上聯繫,給他們投稿,同時接受他們的培訓和引導。

雖然,蘇老師、師母以及施瑋老師等,曾經花費精力、時間和期待所培養的一波又一波的寫作者和編輯,在他們“翅膀稍硬”的時候,可能就被上帝帶領去另創天地了。但是,他們的引導和付出卻在這些學生們的整個事奉生涯中,都起著作用和影響。他們為著耶穌之名所做的點滴都沒有枉費,都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碩果累累,在上帝的家裡發著馨香,並被上帝紀念。

再次感謝[海外校園機構]所有同工們的汗水和努力,願上帝繼續大大使用《海外校園》雜誌,祝福他們前面的路徑滴滿恩膏的脂油。

 

小七∶孤獨與安息

我從老家僻壤之地走出來,來到陌生的城市。有人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獨孤地生活的地方。”城市成為了熱鬧繁華的心的墓地。記得陳丹青曾說過∶“一本好書會讓我安靜下來,會讓我有內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應酬、謀生、作假,片刻的安靜都是讀書帶來的。法國人蒙田有句話,大意是人類的一切災難在於人回到家還安靜不下來。”我也和他一樣,很慶倖自己能夠閱讀,因此而能夠安靜下來,也因此而認識了《海外校園》雜誌。

《海外校園》雜誌是一本給人帶來心靈安靜的雜誌,因為它裡面有光,有從上帝而來的,能夠融化孤獨的愛。我從讀者到雜誌的通訊員,這樣一路走來,它讓我遇到它時,也遇到了自己。“但願我有翅膀像鴿子,我就飛去,得享安息。”(《詩篇》55∶6)願這份來自上帝的安息,可以藉著雜誌傳遞給更多人。讓那些在心中懼生也怕死的人,讓那些走的歪歪斜斜的人,看到正路和光,把他們引到基督耶穌面前,得享安息。

 

小臻子上帝愛你們!(2012/9/19來信)

親愛的編輯部的弟兄姊妹∶

你們好!感謝主,你們真棒,願上帝記念也保守你們在世如常青的橄欖樹!

我很喜歡《海外校園》雜誌,我是偶然的機會翻看過幾本。當看到你們努力地將散落的各處微光彙集於這山頭,成為大光,期盼照亮更多黑暗籠罩的心時,我真的很感動。

美好的盼望放在偉大的造物主手中,上帝也將旌旗給那些敬畏他的人們。我個人也在藝術和文化方面有傳福音的負擔,很盼望加入你們這樣的行列,被主使用祝福更多的人。

這首詩是我今天早上寫的,第二段是剛才來教會的路上寫的。不知道這樣寫可以嗎,會感動人嗎?希望前輩指正。如果這樣投稿有回應,我還願意有更多的分享,剛剛發的很急,還寫錯了幾個字,不好意思。

雖然知道你們很忙,不過還是盼望在主裡有更多的交通,不知道行嗎?

上帝愛你們!

 

本文選自《海外校園》116期,原文鏈接https://yzd.oc.org/oc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