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路,新面貌

文/蔡丹牛

五百多年前,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了歐洲第一台鉛板活字印刷機。印製的42行本聖經,不僅取代了當時修道士手抄聖經的工作,更讓出版速度提高了200倍。這項新科技幫助聖經普及,打破了原本由天主教廷和拉丁文一統天下的狀態,更被視為在隨後興起的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和工業革命等運動的關鍵一步,是西方從中世紀向現代社會邁進的轉捩點。如果活字印刷機是小步快跑的漸進變革,近代資訊與通信科技的快速發展,則讓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大邁進”!

信息技術在教育學習領域的應用大致可分為三個維度:(1)工具與技術的改變;(2)教學模式的改變;(3)學校形態的改變。

我們將聖經及神學課程e化, 製作成視頻、PPT等課件, 可以更容易地再製分享;網路的傳遞, 實現了遠距離教學及突破了城鄉資源不均的壁壘。而慕課(MOOC)、翻轉式教室等教學模式的改變,讓教室不再是固定的場所,而是一個充滿互動, 彼此學習激勵的平台。

但這些都還是神學教育的局部變革。面對現今多元化社會帶來各種對基督教的猛烈挑戰與攻擊,以及因應大環境造成的基督教的緊縮,教會紛紛化整為零,分散聚會, 以致於需要更多受過裝備的平信徒領袖出來帶領,環境造成的需性變革,最終將會帶來神學教育形態的改變。

神學教育絕對不是上完某一個課程, 或是拿到一個學位。過去師徒帶領的信徒裝備,強調的是面對面、長時間生命的磨合與塑造,“面對面”絕對不是表面上的見面而已,而是透過更深層的“天天生活在一起”,生命影響生命,生命碰撞生命。

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人的喜、怒、哀、樂,很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展現出來。不少深刻的問題與答案,就在網路上“真我”的碰撞下,上帝開始修剪。我們透過網路教學,已經看到不少弟兄姊妹的生命被碰撞,被上帝雕塑的例子。

新的科技不僅僅帶來工具與技術的改變,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也會對教會形態甚至整個社會帶來新變革。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科技在進步,但跟隨主耶穌,走十架的道路卻是永不變的!